剪辑视频怎么添加字幕

你想啊,为啥要加字幕?最直接的,给听不清的人看呗。地铁里、公交上、办公室摸鱼,点开个视频没声音,全靠字幕救命。还有些视频内容,说话的人口音重,或者背景噪音大,没字幕简直是灾难。再比如,你视频里蹦出个专业名词,或者一句特有哲理、特想强调的话,光说可能一下就过去了,但它要是白纸黑字地杵在那儿,观众一眼扫过去,印象立马就深了。还有国际观众呢,虽然这次咱主要聊中文视频加中文字幕,但字幕这玩意儿,本身就是跨越听觉障碍、提升信息传达效率的利器

那这玩意儿到底怎么整?方法多了去了,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路好走,有些路你走完只想骂娘。

剪辑视频怎么添加字幕

最原始、最笨,但也最精确可控的方法,就是手动输入时间轴对齐。这个一般是在专业的剪辑软件里操作,比如大家熟悉的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达芬奇)、Final Cut Pro(苹果系统专属)、甚至是手机或PC上的剪映(别小瞧它,现在功能贼强大)。

怎么手动弄呢?你就得把视频放一遍,听到一句话,暂停,把这句话打出来。然后,找到这句话开始说的时间点,在时间轴上把字幕块儿拉到那里。再听,听到这句话说完了,再暂停,把字幕块儿的结束点拉到那个时间点。哎,这还没完呢!你得看着画面,看看这句话有没有挡住什么重要的东西,字幕样式是不是舒服,字体大小颜色位置,全都得调。一个字一个字敲,一个时间点一个时间点对,尤其是对话密集、语速飞快的时候,简直是对耐心的终极考验。一段五分钟的视频,说话多点儿,手动加字幕加个把小时甚至更长,家常便饭。这活儿的枯燥程度,emmm,你想象一下对着电脑屏幕玩“大家来找茬”,只不过找的是声音和文字的对应关系,而且是无休止的找。但好处是什么?精度高啊!每一个字的出现和消失,都跟你说的严丝合缝,不会出现机器识别那种“你明明说的是A,它非给你整出个B”的抓狂场面。而且,你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语气变化,自由地断句,调整字幕的出现和消失节奏,让它更贴合视频内容,更有表现力。像那种需要特别精雕细琢的片子,或者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生僻词汇的,手动往往是绕不开的路,累是累点,但效果是真没话说。

后来呢,科技发展了,懒癌晚期患者的福音——自动识别字幕来了!现在市面上好多软件和平台都有这功能,剪映PC版、达芬奇、甚至一些在线工具,都能把视频里的声音转化成文字。你只需要点一下“智能匹配字幕”或者类似的功能,它就开始“吭哧吭哧”地给你跑。等它跑完,你会看到密密麻麻一堆字,以及它自认为对好的时间点。

这个功能,怎么说呢,大大提高了效率,尤其对于那些说话比较标准、背景噪音不大的视频,它识别的准确率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一段十分钟的视频,人工听写加对时间可能要一两个小时,机器可能几分钟就给你搞定效率!这是它最大的优势。

但是,这玩意儿绝对不是点一下就万事大吉的。别忘了,它是“自动识别”,不是“自动理解”。口音重了?完蛋!背景音乐大点儿?抓瞎!语速快得飞起?错误率飙升!专业术语?基本等于听天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给一个采访加字幕,采访对象是位老教授,普通话夹杂着浓浓的乡音,机器识别出来的内容,那简直就是一篇超现实主义小说,前言不搭后语,错误百出。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感觉机器不是在帮我,是在给我出谜语。

所以啊,自动识别出来的字幕,必!须!经过严格的校对和修改。你得一句一句听回去,对照着文字看。机器把“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识别成“吃葡萄不知道葡萄皮”?改!把“人工智能”识别成“人工智障”?(虽然有时候挺形象,但还是得改!)时间点对歪了,一句话说完了字幕还在,或者话还没说完字幕就没了?手动调整!这个校对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力活,但比从零开始手动输入还是要快多了。我的经验是,把自动识别当成一个草稿,帮你省去敲字和初步对时间的大部分工作,但最终成型的字幕,还得靠人脑去判断、去雕琢

说到字幕的形式,也分几种。最常见的是硬字幕,就是把字幕直接压在视频画面上,融为一体。这种字幕的好处是,无论你在什么设备、什么平台播放,它都会显示出来,不用担心兼容性问题。但缺点是,观众不能选择关闭,也不能调整字幕样式(比如大小、颜色),而且如果你想翻译成其他语言,还得重新压一遍视频,麻烦!

另一种是软字幕,最典型的就是.srt文件。这种字幕是独立于视频文件存在的,播放器在播放视频的时候,会同时加载同名的srt文件,然后把字幕显示在画面上。它的好处是灵活,观众可以选择显示或关闭字幕,甚至调整字体大小颜色(取决于播放器功能)。如果你需要提供多种语言的字幕,只需要提供多个srt文件就行,不用动视频源文件。很多大型视频平台(比如YouTube)就支持上传独立的字幕文件。当然,不是所有平台都支持软字幕,有时候为了兼容性或者强制显示,还是得用硬字幕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是内嵌字幕,就是字幕信息被包含在视频文件容器里(比如MKV),但它不是画面的一部分,播放器可以选择显示或不显示。这个相对少见一些,操作也更复杂点。

那么,具体在剪辑软件里怎么操作呢?以Premiere Pro为例,你可以直接在软件里新建一个“字幕层”(早期版本叫标题,现在功能整合了)。然后,听写、输入文本,在时间轴上调整每个字幕块儿的入点和出点。Premiere Pro现在也有自动识别功能了,在“文本”面板里就可以找到。达芬奇的流程也类似,它的免费版在字幕功能上就很强大。剪映PC版的自动字幕功能做得特别好,识别率高,而且操作界面友好直观批量编辑调整样式都很方便,对新手来说是入门利器。手机剪映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全自动一条龙服务,虽然细节调整不如PC端灵活,但发个短视频绝对够用。

不管用什么工具,加字幕这事儿,不仅仅是“有”和“没有”的区别,更关乎“好不好”。一个好的字幕,能提升视频的质感;一个糟糕的字幕,可能分分钟让观众想关掉。字幕样式的设计就很重要:字体不能太花哨,要易读;大小要合适,不能太大挡画面,也不能太小看不清;颜色最好有描边或阴影,确保在各种背景下都清晰可见位置一般放在画面下方居中,除非画面下部有重要信息需要避开。还有字幕的出现和消失时机,最好是比说话声稍微晚一点点出现比说话声稍微早一点点消失,这样看起来更自然,不会感觉字幕突兀地跳进跳出。有时候为了强调,可以把某几个字或者一句话加粗变色,或者配合一些简单的字幕动画

最后想说,别看加字幕好像是剪辑里比较基础的一步,但真要做好,是需要耐心细心一点点审美的。特别是那些需要高度精确、追求完美体验的视频,自动工具只能帮你打个底,人肉精修才是王道。这活儿不性感,不炫技,但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视频内容能否被更广泛、更准确地理解。所以,下次你再给视频加字幕的时候,别嫌麻烦,想想那些需要它的人,想想它能给你的视频带来的传播优势,或许心里就能多一份动力。

总而言之,给视频加字幕,可以选择全手动(精准)自动识别后手动校对(效率与精度平衡),或者依赖全自动工具(简单快捷但准确率看情况)。用啥工具、用啥方法,取决于你的视频类型时长预算时间以及对精确度的要求。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你的方法。但记住一点:校对,永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句话,血的教训啊!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34.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3-06-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