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堆乱七八糟的视频素材,是不是头大?感觉就像面对一盘散沙,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很多人上来就直接把素材全拖到时间线上,一通乱砍,结果片子剪得稀碎,节奏全无。听我的,别这么干。在剪辑里怎么剪辑视频,这事儿,它更像一门手艺,一门关于“取舍”和“呼吸”的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活。
先别碰你的鼠标和键盘。真的,忍住。

泡杯咖啡,或者别的什么你喜欢的。把所有素材,我是说所有,从头到尾,不快进,完整地看一遍。甚至两遍。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信我,这是整个剪辑过程中最值钱的一步。你在干嘛?你在和素材“谈恋爱”。你要感受它的情绪,记住那些让你眼睛一亮、心里一动的瞬间。某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一段意外闯入镜头的风光……这些,都是你后面要用的“神来之笔”。把这些瞬间的时间点,用纸笔或者文档记下来,随便写点什么都行,比如“15秒处,笑得好傻但好真实”、“1分02秒,光线绝了”。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动刀”了。
我们管这个阶段叫“粗剪”。说白了,就是搭骨架。这时候,你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故事的主线给捋顺了。别去管什么精细的卡点,别去想什么花里胡哨的转场。就用你那把最锋利的小刀片工具(快捷键通常是C),咔嚓,咔嚓,把那些废话、NG镜头、无意义的空镜,毫不留情地砍掉。对,别心疼。素材就是为了被牺牲的。把你在第一步里记下的那些“闪光点”,按照你脑子里故事的顺序,一个一个扔到时间线上。
现在,你的时间线上应该是一段一段的,像断掉的香肠。很难看,对吧?没关系。这就是骨架。至少,故事能从头走到尾了。
接下来,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塑造节奏感。
这玩意儿是剪辑的灵魂。一个片子好不好看,90%取决于节奏。节奏是什么?是呼吸。是心跳。是一张一弛的叙事张力。这里有两个核武器,你必须掌握:J-cut和L-cut。
别被这英文名吓到。简单得要死。
L-cut,就是画面先切走了,但上一个画面的声音还留了一会儿。想象一下,两个人对话,A说完了话,镜头已经切到B听的表情了,但我们还听着A最后一两个字的尾音。感觉是不是一下就流畅了?就像现实中说话一样,有来有往。
J-cut,正好相反。下一个画面的声音先进来了,画面才姗姗来迟。比如,画面还在拍着窗外的风景,你已经听到了房间里的人开门的声音,然后镜头“唰”一下切进屋内。是不是瞬间就有了期待感和悬念?
这两个技巧,就是让你的视频“会呼吸”的秘诀。别再用那种画面和声音“啪”一下同时切断的“硬切”了,那太业余了。多试试在音频轨道上把它们拉长或者提前,让声音和画面像跳舞一样,你进我退,缠绕在一起。整个片子的流动感,一下就出来了。
骨架搭好了,血肉也开始流动了,现在该给它穿上好看的衣服,化上精致的妆容了。
这就是B-roll、音效和调色的活儿。
很多人误以为B-roll就是“补充画面”,主线讲不下去的时候随便插点空镜。大错特错!B-roll是用来“说”主镜头说不出来的话的。主角在伤心,你光拍他哭丧的脸多单调?切一个窗外下雨的镜头,切一个他手里攥紧的拳头,切一个时钟滴答作响的特写……这些画面,比任何台词都有力,它们是情绪的放大器,是氛围的营造者。永远不要为了插而插,问问自己,这个B-roll是让情绪更浓了,还是只是在拖时间?
然后是音效。朋友,音效的设计,重要性绝对不亚于画面。它才是真正把你拽进那个世界的东西。不仅仅是背景音乐(BGM),我说的是那些环境音、细节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叫,主角喝水时喉咙的吞咽声,打字时键盘的敲击声……这些声音能瞬间让你的视频从“录像”变成“电影”。去找一些高质量的音效库,把它们像撒盐一样,恰到好处地洒在你的时间线上。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活了。
最后,调色。
调色是情绪的遥控器。同样一段画面,你把它调成日系小清新的高饱和度、低对比度,它就充满了阳光和希望。你把它调成王家卫式的墨绿色、配上昏黄的灯光,它就写满了暧昧和孤独。你甚至可以玩更大胆的,抽掉大部分颜色只留下一种,或者做成压抑的蓝调。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在你动手调色之前,先想好,你想让观众“感受”到什么?是温暖,是冰冷,是躁动,还是平静?然后,再去动你的曲线、色轮和饱和度。
所有这些都做完,别急着导出。把你的作品放一边,去睡一觉,或者出去走走,忘了它。第二天,再用一双“陌生”的眼睛去审视它。你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瑕疵。某个节奏快了一帧,某个音效声音太大,某个颜色有点过。精细地调整它们。
这个过程,就是从“会剪”到“会讲故事”的蜕变。记住,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剪辑里怎么剪辑视频,归根结底,不是问你怎么用软件,而是问你,想对看视频的人,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