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聊起“沉香如屑”,在我这儿,那感觉可不是简单的追剧回忆,而是… 嗯,怎么说呢,像心里塞了团棉花,有点闷,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膈应。不是剧不好看哈,演员都挺拼的,故事底子搁那儿,仙侠嘛,总是能戳中点儿什么的。可真要掰扯掰扯,那个叫剪辑的玩意儿,简直是整部剧在我这儿扣分的重灾区,没有之一。
你看着没有?那割裂感,绝了!就感觉剧组辛辛苦苦拍了一堆精致的零件,结果组装的时候,来了个手潮的,螺丝没拧紧不说,有些关键部件还给装反了。本来情绪烘托得好好的,比如人物内心挣扎,那个眼神、那个微表情,正准备跟着一起沉下去感受呢,咔!画面一切,人到另一个场景去了,或者时间跳跃了,情绪完全跟不上,瞬间出戏。就好像你听歌听得正陶醉呢,忽然被人强行换了台,切的是另一个完全不搭调的频道。这哪是看剧,这简直是精神体操,得时刻准备着跳跃、拼图、脑补。

特别是前期的剧情,那叫一个… 怎么形容呢?支离破碎得厉害。有些角色的动机变化,简直是莫名其妙。前一秒还情深意重呢,后一秒就翻脸不认人,或者做了个完全不符合他性格的决定。你寻思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是漏看了什么关键情节吗?倒回去重看,还是没发现。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本该承上启下的、解释人物心路历程的镜头,被无情地剪掉了。留下我们观众,一脸懵逼地在风中凌乱。
还有那节奏问题。有些地方,慢得像在看默片,一个镜头杵半天,台词来回说那么几句,感觉恨不得快进1.5倍速甚至2倍速。结果呢,到了关键的高潮戏,或者某个重要的转折点,嗖!一下就过去了,快得你还没反应过来这是个重要的点呢,画面已经切到下一场了。那种感觉,就像饿了三天三夜,终于端上来一碗热腾腾的面,结果刚扒拉两口,碗被强行撤走了。吊胃口也不是这么吊的啊!
应渊和颜淡(还有玄夜那段),他们的感情线,我觉得演员是演出来了那种感觉的。但剪辑呢,经常把那些细腻的铺垫、那些眼神的交流、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给砍得七零八落。结果就是,观众有时候会觉得他们感情发展得突兀,不够水到渠成。明明剧本里应该有的张力,被这剪辑一稀释,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得靠粉丝们自己去剪辑二创,把那些边角料捡回来,重新拼凑,才能勉强还原出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这事儿本身就很魔幻,不是吗?我们看的是正剧,结果得靠二创来理解正剧的逻辑和情感。
我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是为了压缩时长?为了让集数符合某个要求?还是有什么别的不可抗力?我们作为观众,只能看到最终呈现出来的“阉割版”,那个被剪得七零八落、伤痕累累的作品。那种无力感和遗憾,真的挺让人挫败的。你眼看着一部有潜力的剧,就因为这致命的剪辑,硬生生失色不少。
想想那些被浪费掉的镜头,那些演员付出的努力,那些本来可以更流畅、更动人的故事呈现,就觉得心疼。一个好的剪辑师,应该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让故事更紧凑、更抓人、更符合节奏。而“沉香如屑”的剪辑,恰恰成了那个跳出来刷存在感、提醒你它存在、并且干扰你观感的“罪魁祸首”(说得有点重,但那感觉就是这样)。它不是在为故事服务,倒像是在折磨故事,也在折磨观众。
当然,可能也有人觉得还好,或者没那么在意。但对我而言,这种粗糙、不连贯的剪辑,就像看一场漏风的电影,风老是从各种缝隙里钻进来,把你拉回现实,告诉你,“喂,这是假的,这是剪出来的,而且剪得不咋地!” 这种感觉,真的很破坏沉浸感。
所以,当有人提起“沉香如屑”的剪辑,我能瞬间开启吐槽模式。它不是一个小毛病,它是贯穿始终的硬伤。它让一部本来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剧,硬生生被拉低了水准。看完,心里除了剧情的余味,还夹杂着一丝对那些被牺牲的流畅性和完整度的深深的惋惜。唉,这大概就是我对它爱恨交织又带着点儿耿耿于怀的主要原因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