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做的视频,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都要变成MP4格式。为什么是MP4?因为它通用啊!手机能播,电脑能播,上传到B站、抖音、优酷、YouTube这些平台,人家也认这个。说白了,MP4就是现在网络视频的“普通话”。而在Adobe Premiere Pro(也就是咱们常说的PR)里,要输出标准的MP4文件,对应的格式选项,九成九的情况下,你得找H.264这个“马甲”。对,你没听错,格式选H.264,出来的文件后缀名默认就是.mp4。这是个约定俗成的编码标准,效率高,压缩比大,画质损失相对可控。
好了,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打开你的项目,找到你想导出的那个序列。确保你已经把入点(I)和出点(O)设置好了,或者你想导出整个工作区。别忘了检查一下音频轨道是不是都开着,画面有没有裁错。这些前期准备,虽然和导出参数本身关系不大,但疏忽了分分钟白忙活。

然后,重点来了!菜单栏上,点“文件”,往下找,找到“导出”,再往右一瞥,看见“媒体”了吗?点它!或者用快捷键`Ctrl+M`(Mac上是`Cmd+M`),舒服!一个新的窗口会弹出来,这就是咱们施展魔法的“炼丹炉”——导出设置窗口。
这个窗口密密麻麻一堆选项,初看可能有点晕,别怕,咱们一项一项来。
最上面,格式,这个没啥说的,刚讲了,下拉菜单里找H.264,点它选中。这个是基石,选错了后面都是白搭。
格式下面是预设。这玩意儿啊,是Adobe给你打包好的一系列参数组合。刚开始摸索的时候,可以从这里选一个接近你需求的。比如,如果你源素材是1080p的,帧率是25帧或30帧,想导出个高画质的,可以试试“匹配源 – 高比特率”(Match Source – High Bitrate)。或者,如果你知道视频要上传到B站,可以看看有没有B站官方推荐的导入预设(有些版本PR或者安装了插件会有),或者选个通用的“用于YouTube 1080p 全高清”啥的。用预设图个方便,但记住,预设不一定完美符合你的所有需求,它只是个起点。玩儿久了,你肯定会想着自己微调,甚至完全自定义一套参数。
接下来,输出名称和位置。这个地方别犯懒,给你的导出文件起个有意义的名字,别老是“无标题序列_1”之类的。点一下那个文件路径,选择一个你存得住、找得到的地方。我就喜欢专门建个文件夹放导出的成品,省得到处都是文件乱糟糟的。
再往下,就是各种选项卡了:效果、视频、音频、复用器、元数据。通常情况下,视频这个选项卡是咱们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清晰度和最终文件的大小。
点开视频选项卡,你会看到分辨率、帧速率这些。如果你的目的是导出源文件的“原汁原味”版本(除了格式变了),那“匹配源”的框框就都勾上,它会自动抓取你序列的分辨率、帧率、场序等信息。但有时候你可能需要导出一个小尺寸的测试文件,或者为了上传特定平台需要把4K转成1080p,那你就得手动把这些勾去掉,自己输入或者选择分辨率、帧速率这些参数。
再往下翻,比特率设置!划重点!这是个核心中的核心!它决定了你的视频文件在压缩过程中保留多少信息,信息保留得多,画质越好,文件越大;信息保留得少,文件越小,但画质损失可能就越厉害。这是一个经典的画质与文件大小的博弈。
比特率编码通常有三种:CBR(恒定比特率)、VBR 1 pass(可变比特率,一次编码)、VBR 2 pass(可变比特率,两次编码)。
CBR:就像一条固定流量的水管,无论画面复杂还是简单,都以一个恒定的速度传输数据。导出速度快,但对于画面变化大的地方可能细节不够,画面简单的部分又有点浪费。文件大小相对可预测。
VBR 1 pass:聪明一点的水管,它会根据画面复杂程度动态调整流量。画面复杂的(比如快速运动、很多细节),流量就大点;画面简单的(比如静止的风景、人物特写),流量就小点。只走一次,速度比CBR慢点,但比VBR 2 pass快。画质通常比CBR好,文件大小也比CBR灵活,但可能不如VBR 2 pass精细。
VBR 2 pass:最聪明也最慢的水管。它会先“看一遍”你的视频内容(pass 1),分析哪里需要高流量、哪里可以低流量,然后第二次编码时(pass 2)根据分析结果分配比特率。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优化画质和文件大小的平衡,让复杂画面得到更多比特分配,简单画面不浪费。缺点就是导出时间会翻倍(因为它真的要过两遍!)。
我个人大部分时候倾向于用VBR 1 pass,设一个相对高的目标比特率。为啥?因为VBR 2 pass导出实在太慢了,如果视频不长或者对画质要求没那么极致(比如只是发个日常Vlog),VBR 1 pass的效率和画质平衡点我觉得挺好。至于目标比特率设多少?这个没有绝对值,取决于你的源素材质量、视频内容复杂程度和你对画质、文件大小的取舍。
这里分享点我的经验:
导出1080p 25/30帧的普通内容(不是电影级大片),VBR 1 pass,目标比特率设置在15-25 Mbps之间,出来的效果和文件大小我觉得大多数情况都能接受。低于10 Mbps可能画质会明显下降,高于30 Mbps文件会迅速膨胀,提升的画质可能肉眼不一定看得出来(取决于源文件本身够不够好)。
如果是4K素材,想导出高质量的1080p或者4K,那目标比特率可能得往上调,1080p可能需要25-40 Mbps,4K可能得奔着50-80 Mbps甚至更高去了。
上传到不同平台,他们有自己的推荐编码参数(比如B站、抖音),导出前最好去查一下这些平台的官方建议。按照他们的建议来,上传后通常转码效果会更好,也不容易出现压缩得太狠导致画面糊掉的情况。
在这个比特率设置区域,还有个最大比特率的选项,通常让它比目标比特率高一些,给画面复杂的瞬间一点“爆发空间”,但不宜设得过高,否则某些片段的码率会冲得太高,导致文件大小不可控。
再往下看,渲染设置。这里有个叫“性能”的选项,通常有“仅软件编码”和“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 加速”啥的。如果你电脑显卡过得去,一定选GPU加速!这个能大幅提升你的导出速度,让PR调用显卡资源而不是纯粹依赖CPU“硬算”。速度提升不是一点半点,亲测有效,谁用谁知道!当然,如果你的显卡不支持或者驱动有问题,可能就只能乖乖用软件编码了,导出时间嘛… 就去泡杯茶、健个身、看部电影吧。
音频选项卡,通常保持AAC格式,采样率、比特率这些匹配源文件或者选择高品质的预设就行,音频这块儿一般没视频那么复杂容易出问题。
复用器、元数据这些,普通用户导出MP4,默认设置通常就OK了,不用太操心。
所有参数都设置好了,再最后检查一遍:格式是H.264,预设或者自定义参数对不对,特别是分辨率和比特率,输出名字和位置没问题。
接下来,有两个按钮:“导出”和“队列”。
点“导出”:PR会直接开始导出你的视频,导出过程中PR本身会被占用,你不能在PR里干别的活儿,只能等着。适合导出单个文件,或者你打算去干点别的,让电脑专心导出。
点“队列”:这个就会把你的导出任务发送给Adobe Media Encoder (AME)。AME是个独立的导出软件。这么做的好处是,导出任务在AME里进行,你可以最小化AME让它在后台跑,然后回到PR里继续剪辑其他东西!特别是你要导出多个序列,或者导出一个序列的不同版本(比如一个高清版,一个压缩版),用队列的方式,可以把这些任务一个个添加到AME的任务列表里,然后让AME批量处理,省时省力。专业的视频工作者基本都用队列。
所以啊,如果你的电脑配置还行,或者需要同时处理多个项目,习惯性地用“队列”按钮,让AME去干脏活累活,自己回PR继续战斗,效率更高。
导出过程嘛,进度条会慢慢爬。这时候就看你电脑配置和视频长度、复杂度、导出参数了。快则几分钟,慢则几个小时,都是有可能的。
导出完了,别急着删源文件、关电脑。务必找到你导出的那个MP4文件,双击打开播放一遍!检查一下画面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花屏、卡顿、色彩不对),声音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杂音、和画面对不上),最重要的是,看看文件大小是不是符合预期,以及在你的播放器里看起来清不清晰。如果发现画质不如预期,或者文件太太太太大了,那就得回PR,重新进导出设置窗口,微调比特率或者其他参数,再导出一次。这个过程有时候需要反复几次,才能找到最适合你当前项目和需求的导出参数。别嫌麻烦,这是成为“导出大师”的必经之路。
总而言之,PR导出MP4,格式选H.264是第一步,核心在于视频设置里的比特率。理解CBR、VBR的区别,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比特率,是提升导出效率和文件质量的关键。善用预设,更要学会自定义,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甜蜜点”。最后,别忘了利用AME的队列功能,释放你的PR,提升工作流效率。这玩意儿没啥玄学,多试,多看导出的成品,慢慢你就摸索出门道了。熟能生巧嘛!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