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很多人一开始玩视频,都掉进同一个坑里。买了一堆据说很牛的设备,拍了一天,素材堆满硬盘,结果导进剪辑软件一看——我的天,这拍的都是些啥玩意儿?画面要么抖得像帕金森晚期,要么平得像白开水,完全没有想让人看下去的欲望。问题出在哪?设备?不,问题出在你的“镜头感”和“剪辑思维”还没被唤醒。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玄乎的理论,聊点实在的,能让你立马用上的视频拍摄及剪辑技巧。
咱们先说拍摄,这可是地基,地基歪了,后面再怎么装修都别扭。

首当其冲,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光线。光,就是你免费的调色师,是你最牛的特效工具。别再傻乎乎地顶着中午十二点的大太阳去拍人像了,那叫“魔鬼光线”,拍出来的人脸上一块黑一块白,鼻梁下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谁也救不了。要去追逐“黄金时刻”,也就是日出后和日落前那一个小时左右。那会儿的光线,我的老天,又柔和又温暖,洒在任何东西上都像镀了层金,随便拍都是大片质感。室内拍摄也一样,别开着顶灯就拍,试着利用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或者用一盏台灯在侧面补光,立刻就能让画面有了层次和立体感。记住,光影光影,有影才有光,有对比,画面才“活”。
然后是稳定。手持拍摄不是不行,但绝大多数新手的手持,那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画面晃动会极大地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沉浸在你讲述的故事里。怎么办?最简单的,买个三脚架。如果不想那么麻烦,那就用你的身体当三脚架。把手肘紧紧贴住身体两侧,双脚与肩同宽站稳,用腰部去转动,而不是手臂。或者,更懒一点的办法,找个墙、找棵树、找个栏杆,把你的身体或者相机靠在上面。总之,一切为了一个字:稳。除非你是刻意要用晃动的镜头去表达某种混乱、紧张的情绪,否则,请务必让你的画面稳如老狗。
接着聊构图。九宫格、黄金分割线这些东西,你肯定听过。它们是你的“安全区”,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拍,就照着来,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准没错。但这只是入门。真正让构图变得有趣的,是“引导线”和“框架式构图”。马路牙子、栏杆、建筑的线条,这些都是天然的引导线,能把观众的视线牢牢地“勾”向你的主体。而利用门框、窗户、树枝的缝隙去拍摄主体,就好像让观众通过一个窥视孔在看故事,一下子就有了神秘感和纵深感。别死板,多用你的眼睛去发现这些天然的“画框”。
好了,拍完一堆素材,重头戏来了——剪辑。
如果说拍摄是准备食材,那剪辑就是烹饪。食材再好,厨子不行,照样是一盘黑暗料理。剪辑的灵魂,说白了,就是节奏。你的视频是快是慢,是紧张是舒缓,全靠它。别再把所有片段从头到尾平铺直叙了,那不是剪辑,那是流水账。
尝试一下J-Cut和L-Cut。听着专业,其实很简单。J-Cut就是下一段视频的声音先进来,画面还停留在上一段;L-Cut反之,上一段视频的画面结束了,但声音延续到了下一段。就这么个小技巧,能让你的转场瞬间变得丝滑无比,像电影一样。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你带到了下一个场景,毫无生硬感。
再说说调色。调色不是把颜色搞得花里胡哨,是给你的视频注入情绪。你回忆往事的时候,画面是不是总带点暖黄色?你想表达科技感或者忧郁的时候,是不是会偏向冷色调?这就是色彩心理学。在你开始调色前,先问问自己:我想让观众感受到什么?是温暖、是怀旧、是冰冷、还是躁动?确定了情绪基调,再去调整对比度、饱和度和色温。现在很多剪辑软件都有LUTs(色彩查找表),可以一键套用,很方便。但别依赖它,把它当成起点,在它的基础上微调,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最后,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王者——声音设计。信不信,声音对视频体验的影响,至少占了50%。你的剪辑里不能只有背景音乐(BGM)。环境音、音效(SFX),这些才是让你的世界变得“真实”的关键。拍一段喝咖啡的视频,除了音乐,加上咖啡机运作的嗡嗡声、咖啡倒入杯中的咕噜声、勺子碰到杯壁的清脆声,整个画面的质感立刻就上去了。声音,能把二维的画面撑开,变成一个三维的世界。花点时间去找合适的音效,或者自己录,这笔投入的回报,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这些视频拍摄及剪辑技巧,每一个都需要你不断地去拍、去剪、去试错。看再多教程,都不如自己上手操作一遍来得深刻。多去看那些你喜欢的电影、短片,别光看故事,去分析它的镜头为什么这么用,它的音乐为什么在这里响起,它的节奏为什么让你喘不过气。把这些思考带到你的创作里。
技术是骨架,但情感和思考,才是血肉。去拍吧,去剪吧,把你的故事,讲给这个世界听。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