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怎样学习剪辑?这份实战指南让你告别瞎摸索!

很多人问我,怎样学习剪辑?这个问题,真挺大的。大到能写一本书。但往小了说,其实就那么几件事儿。可偏偏是这几件事,拦住了一大批人。

你是不是也这样?看着B站上那些大神炫酷的转场,电影里那些滴水不漏的节奏,心里痒痒,下载了软件,把一堆乱七八糟的视频素材拖进去,然后……然后就对着那条该死的时间线发呆。鼠标点来点去,一段视频被切得稀巴烂,跟狗啃过似的。最后,关掉软件,告诉自己:嗨,我果然没那天赋。

怎样学习剪辑

打住。这跟天赋有个毛线关系。

咱们先别聊什么Pr、FCPX、达芬奇、剪映……这些工具,真的,先放一边。你纠结用什么筷子,难道就能成美食家了?核心压根不在这。

学剪辑,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是建立网感和节奏感。说白了,就是你要知道“好”是什么样的。你得先能品,才能做。别急着动手,先“看”。不是刷短视频那种囫囵吞枣地看,而是“拉片”。

拉片,这个词听着专业,其实就是拆解。找一个你特喜欢的,哪怕一分钟的广告片、一个电影片段、一个做得特牛的Vlog。反复看,暂停,截图。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为什么在这里切?这个镜头为什么要接下一个镜头?* 这里的音乐为什么进来?是卡在哪个动作上,还是哪个眼神上?* 他用了什么音效?一个简单的开门声,还是那种加了混响,特别有空间感的?* 画面颜色是暖的还是冷的?为什么?

你把这些想明白了,就等于把高手的思路往自己脑子里扒了一层。这比你看一百个“三分钟教你xxx转场”的教程都有用。这是在学剪辑思维,是内功。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都是外功招式,没有内功催动,全是花架子。

好,内功心法你稍微有点感觉了,现在可以选兵器了。别再纠结了。真的。你现在电脑里装的是啥,就用啥。是免费的剪映?没问题,现在多少百万博主就用剪映吃饭。是专业的PremiereFinal Cut Pro?也行。是集调色、剪辑、特效于一身的达芬奇(DaVinci Resolve)?那更棒了,免费版功能都强到爆炸。

记住,工具的唯一目的,是让你能把脑子里的想法实现出来。初期,你那些简单的想法,任何一个软件都能满足你。别听那些“上来就得用Pr,不然不专业”的鬼话。把你从“想”到“做”的路径缩到最短,这才是关键。先用最顺手的工具,做出一个完整的、哪怕很烂的成品来。这个“完成”的体验,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就是最枯燥,也最见效的阶段:模仿。对,就是模仿。别觉得low。所有大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你之前拉的那个片子,现在,打开你的软件,像素级地去复刻它。* 他一个镜头3秒,你也剪3秒。* 他从一个大全景切到一个特写,你也找类似的素材这么切。* 他音乐在主角说完话的最后一个字响起,你也这么对齐。

这个过程会极其痛苦。你会发现你看的时候觉得“不过如此”,自己一做,百般拧巴。为什么他切得那么顺,我切得就那么生硬?为什么他的音效不大不小刚刚好,我的就那么突兀?

恭喜你,你开始真正地学习剪辑了。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去搜索具体的功能。比如,“Pr怎么做淡入淡出?”“剪映怎么加关键帧?”“达芬奇如何调整音频电平?”看,这时候你学习的,就是带着目的、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技巧。这比你一上来就看系统教程,学一大堆你压根用不上的功能,效率高得多。

死磕。就这么一个片子,跟它死磕。磕下来,你对软件的基本操作,对剪辑的叙事逻辑,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然后呢?然后就要聊聊剪辑的另一半灵魂了——声音。我跟你说,新手剪辑,画面剪得再烂,都还有救。但声音要是烂,那整个片子就直接宣告死亡。很多人以为剪辑就是剪画面,大错特错。声音设计,才是决定你片子质感的命脉。*背景音乐(BGM):别再用那些听烂了的抖音神曲了。花点时间,去一些免版权的音乐网站(比如Artlist, Epidemic Sound,或者国内一些平台),建立你自己的音乐库。音乐的情绪,决定了你片子的情绪。*音效(SFX):风声、雨声、键盘敲击声、喝水声、脚步声……这些东西,是让你的画面“活”起来的关键。一个安静的房间,你加上一点微弱的环境底噪,整个空间感就出来了。一个转场,你配上一个“Whoosh”的划过音效,力量感就完全不同。*人声:如果是采访或者Vlog,保证人声清晰、干净,这是底线。学一点最基础的降噪、增益,比你学十个花哨转场都有用。

把声音当成一个独立的工程来做,你的片子会立刻“贵”起来。

最后,我们聊聊调色。调色这玩意儿,水很深。但入门没那么玄乎。你暂时不需要去研究什么一级调色二级调色、LUTs、色彩空间。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调色的核心是服务于情绪。想表达温暖、怀旧?那就往黄色、橙色偏一点,降低点对比度。想表达科技、冷酷?那就往蓝色、青色偏一点,拉高点对比度。想让画面干净通透?稍微提亮,加点饱和度。

别贪心。很多新手调色,跟打翻了调色盘一样,恨不得把所有颜色都拉到最满。结果就是画面脏得没法看。初期,你的目标就是“统一”“干净”。把你不同设备、不同时间拍的素材,通过调色,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在一个“世界”里的。这就够了。先做到60分,再想着往80分、90分走。

所以,总结一下我这个“老油条”的私房路线图:1. 忘掉工具,疯狂拉片,提升审美,建立脑内的“素材库”。2. 选个最顺手的软件,别纠结,干就完了。3. 找个标杆,像素级模仿,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软件操作。4. 把声音当成命来做,建立自己的音乐和音效库。5. 学点基础调色,先求统一,再求风格。

这条路,没有捷径。别信那些“七天速成”的课程,那都是在贩卖焦虑。剪辑是一门手艺,手艺,就得靠时间磨。熬夜是常态,对着时间线抓狂是日常,一个镜头反复挪动几十遍,就为了找到那个最“对”的点,也是必经之路。

但当你最终按下空格键,看着自己亲手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组合成一个有呼吸、有情绪、能讲故事的完整作品时,那种成就感……

啧,无与伦比。剪辑的尽头,是你自己的表达。现在,开始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370.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2-12-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