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导出啊,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初入此道的新手,看着导出设置面板里密密麻麻的选项,估计能直接蒙圈。格式、编码、码率、分辨率、帧率……哎呀妈呀,这都啥跟啥?选错了,轻则文件巨大无比,上传等到花谢,重则画质一塌糊涂,之前的努力白费,甚至根本播不了!所以,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在Premiere Pro(PR)里,当你把片子剪得自己都感动了,到底该怎么把它完完整整、漂漂亮亮地“生”出来。
首先,剪辑完成,确认序列没问题后,找到菜单栏的“文件”——“导出”——“媒体”。记不住菜单?简单粗暴,快捷键:Windows系统按Ctrl+M,Mac系统按Cmd+M。一按,一个新窗口弹出来,这就是你的“导出设置”指挥中心。

这个窗口就是战役的决胜之地。左边是你序列的预览和设置摘要,右边是详细的导出参数。最打眼的几个选项,得盯着看:
格式 (Format):这个,是重中之重!它决定了你导出文件的文件类型和编码方式。下拉菜单里选项贼多,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要上传到B站、抖音、YouTube、微博,或者只是在自己电脑、手机、电视上看,首选,没有之一,就是H.264。这个格式是目前通用性最广、压缩效率非常高的视频编码标准。导出来的文件通常是.mp4或者.mov后缀,兼容性好得不得了。
当然,H.264不是唯一选项。你看还有H.265 (HEVC),它比H.264压缩率更高,同样的画质,文件能小不少。听着挺美吧?但它对播放设备的解码能力要求更高,有些老设备或者特定平台可能支持不好。还有QuickTime下的各种专业编码,比如ProRes、DNxHD/HR,那些是给更专业流程、需要高质量存档或者后续调色、特效留足空间的。那种文件嘛……一个五分钟的视频可能就几个G甚至几十个G!吓人不?所以,除非你明确知道自己在干嘛,否则,老老实实选H.264就对了,它是那个“万金油”,能解决你99%的需求。
选好格式是第一步,接下来看下面的预设 (Preset)。PR这软件,有时候还是挺贴心的,给咱们准备了一堆预设。比如,“匹配源 – 高比特率”、“YouTube 1080p Full HD”、“Vimeo 4K Ultra HD”、“适用移动设备”等等。这些预设就像是模板,帮你快速填好一大堆基础参数。我的建议是,先根据你的最终目的(比如要上传到哪个平台、想达到什么分辨率)选一个最接近的预设。别上来就一个一个参数自己瞎调,容易把自己绕进去。选个预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微调,效率高,出错少。
输出名称和位置 (Output Name):这个小小的地方,很多人容易忽略。你就想着赶紧点导出,文件名还是PR默认的一串乱码,保存位置随便丢。回头找文件的时候就傻眼了,导了一堆“Untitled_1.mp4”、“Final Cut_v2.mp4”,哪个是最终版?哪个是给客户的?文件名起得规范一点,保存到你知道的地方,比如专门的“导出文件”文件夹,这是好习惯,能省你不少抓狂的时间。文件名可以加上版本号、内容梗概什么的,比如“我的Vlog_巴厘岛_Final_v3.mp4”。
好了,重头戏来了,滚下去看详细的视频和音频选项。
视频选项:这里面的参数是最最核心、最最烧脑的。
分辨率 (Resolution):你的视频画面的大小。通常情况下,你应该保持跟你序列设置一致。你的序列是1920×1080(1080p),那就导出1920×1080;序列是3840×2160(4K),那就导出4K。别想着用1080p的源去导4K,那不叫提升画质,那是拉伸,画面会模糊。同理,如果你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辨率,比如只是给手机朋友看个草稿,倒是可以适当降低分辨率来缩小文件。
帧率 (Frame Rate):每秒钟画面刷新的次数。这个参数必须、必须、必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和你的序列设置保持一致!你的序列是25fps,那就导出25fps;序列是60fps,那就导出60fps。帧率不匹配会导致画面看起来不流畅,像卡顿一样。别乱改。
场序 (Field Order)和宽高比 (Aspect Ratio):对于绝大多数在电脑、手机、网络上播放的视频,场序都是“逐行扫描 (Progressive)”,宽高比都是“方形像素 (Square Pixels)”。这两个一般跟着序列设置走就对了。除非你是做老式广播电视内容的,否则别碰隔行扫描那玩意儿,那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了。
现在,深吸一口气,我们来到编码设置区域,这是决定画质和文件大小平衡的核心地带。
码率 (Bitrate):这个参数太重要了,它直接决定了你导出文件的画质和文件大小。简单理解,码率就是单位时间里你的视频文件里包含的信息量。码率越高,细节保留越多,画面越清晰,当然,文件也越大。码率越低,画面可能就越糊,文件越小。
码率的编码模式 (Bitrate Encoding)有几种:
CBR (Constant Bitrate):恒定码率。整个视频都用一个固定的码率。好处是文件大小比较容易预测,但效率不高,因为即使画面静止,它也用高码率,而画面复杂时可能又不够用。
VBR (Variable Bitrate):可变码率。PR会分析你的视频内容,给画面复杂的、细节多的地方分配高码率,给画面简单的地方分配低码率。这样可以在同样文件大小下获得更好的画质,或者在保持画质的情况下显著减小文件。VBR又分两种:
VBR, 1 Pass:快速分析一遍视频,然后进行编码。速度快,但分析得不够细致。
VBR, 2 Pass:它会扫描你的视频两遍!第一遍分析视频内容,找出哪些地方需要高码率,哪些地方可以省点;第二遍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精确编码。慢,导出时间是1 Pass的两倍甚至更多,但分配码率更合理,尤其在画面变化剧烈或者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画质提升非常明显。强烈推荐在追求画质时使用VBR, 2 Pass。
在VBR, 2 Pass模式下,你需要设置目标码率 (Target Bitrate)和最大码率 (Maximum Bitrate)。目标码率是平均码率,最大码率是允许码率冲到的峰值。设多少合适?这是个艺术活,没有标准答案,完全看你的需求和目标平台的要求。
经验值:
上传1080p到YouTube/B站,H.264 VBR 2 Pass,目标码率设个 10-20 Mbps 通常够了,最大码率可以设到 20-30 Mbps。
上传4K,目标码率怎么也得 40-60 Mbps 起步,甚至更高,最大码率可以设到 60-80 Mbps 或更高。
如果文件大小是首要考虑(比如空间有限或者上传流量贵),那就适当降低码率。
如果画质最重要,那就提高码率。但码率不是越高越好,超过某个阈值,画质提升就不明显了,文件却会巨大化。多试试,找到最适合你的平衡点。
音频选项 (Audio):相对简单。格式通常选AAC,它是H.264的标配音频编码。码率的话,192kbps对于绝大多数内容(非专业音乐)已经非常好了,320kbps是高品质,再高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听不出区别,文件却会变大。一般192kbps足够应对绝大多数场景。
复用器 (Multiplexer):通常选MP4,这个几乎不用改。
底部还有几个重要的勾选项:
使用最高渲染质量 (Use Maximum Render Quality):强烈建议勾选!尤其是当你的序列里有缩放素材(比如把4K素材放到1080p序列里,或者放大画面)、或者使用了复杂的特效、转场时,勾上这个能显著提升最终导出的画质,减少画面锯齿和噪点。虽然导出时间会变长,但为了最终效果,值!
使用预览文件 (Use Previews):如果你在序列里渲染过很多片段(就是时间线上方那条黄线或绿线),勾上这个可以让导出速度加快,因为它会直接使用这些渲染好的预览文件。听着很诱人?但要注意,预览文件的画质可能不如原始素材,勾上它可能会牺牲最终文件的画质。我个人习惯是不勾,除非我非常确定预览画质够好,或者赶时间导出草稿。
都设置好了?别急着点“导出”。看看右下角,有两个按钮:“导出”和“队列”。
直接点“导出”,PR会独占鳌头开始工作,在这期间你什么也干不了,只能看着那个进度条发呆,或者去喝杯茶。
而点“队列 (Queue)”,PR会把你的导出任务发送到另一个 Adobe 家的神器——Adobe Media Encoder (AME)。AME是个独立的软件,专门负责编码和导出。它的好处是,你可以在AME里同时导出多个任务(比如一个1080p版,一个4K版,甚至不同格式的),更重要的是,任务进了AME的队列后,你就可以回到PR里继续剪辑下一个项目了!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强烈建议你养成使用AME 队列的习惯,特别是当导出时间比较长的时候。
点击队列后,AME会自动启动(如果没开的话),你的导出任务就会出现在AME的队列里。在AME里,你还可以再次检查或修改导出设置,甚至添加更多版本的导出。确认无误后,点击AME 队列顶部的绿色播放按钮,它就开始工作了。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进度条一点一点往前爬,这个过程有点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人。快慢取决于你的电脑配置、视频时长、序列复杂度和你设定的导出参数(尤其是码率和是否勾选了最高渲染质量、VBR 2 Pass)。这时候,你可以去干点别的,放松一下眼睛,或者在脑子里构思下一个项目的脚本。
终于,叮的一声,或者AME弹出个完成提示,导出成功了!别高兴得太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检查!找到你导出的那个文件,用播放器打开,从头到尾快速看一遍。注意有没有画面花屏、音画不同步、跳帧、卡顿,色彩对不对。特别是视频开头和结尾,以及你加了大量特效或转场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确认文件没问题了,你的剪辑作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可以放心地分享、上传了。
所以你看,PR剪辑完成如何导出,真不是点个按钮那么简单。它是对你整个剪辑工作成果的打包和呈现。理解这些参数的意义,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去调整导出设置,找到画质、文件大小和导出时间的平衡点,这是一名剪辑师(哪怕是业余爱好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多尝试,多对比不同设置导出出来的文件效果,慢慢你就会形成自己的心得和最常用的导出 预设。带着你的作品,去接受世界的检阅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