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我折腾过几年,从一开始啥都不懂,就知道个 audacity(免费嘛,先凑合用),到后来摸索着往更专业的软件里头钻,一路走来,坑里头跌过不少,也偶尔尝到点儿甜头。所以你要问我怎么把不同的音乐剪一块儿,我真想跟你聊聊,这可不只是技术活儿,更是个感觉,是个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个小小的艺术创作过程。
首先啊,你得知道自己想要啥。这是最最要命的。你剪这几段音乐,是为了给你的 Vlog 配背景声?是为了做个播客的片头片尾?还是想自己搞个那种,嗯,怎么说呢,有点实验性质的混音?目的不同,你选的音乐、剪辑的方式,甚至最终的效果,那完全是天壤之别。比如,你要是给个旅行 Vlog 配乐,可能需要的是那种能随着画面情绪走的音乐,从欢快跳跃的,突然转到悠扬宁静的,这时候过渡就要特别平滑,不突兀,最好能让听的人压根儿没察觉音乐换了。可你要是做个 DJ Set 呢?那可能就得是那种能量叠加,甚至带点儿小冲击的切换,让人一下就精神起来,跟着节奏晃。所以啊,别急着动手,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或者干脆写下来,你到底想用这些音乐讲个什么“故事”?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啥?

好了,想清楚目的,接下来就得选音乐了。这环节可不是随便抓几首你喜欢的就行的。把不同的音乐剪一块儿,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它们的差异性。你想想看,一首是四四拍、速度120BPM、C大调的流行歌,另一首可能是三四拍、速度80BPM、E小调的民谣。硬生生地把它们连起来,那感觉就像是在吃火锅,突然给你塞了口冰淇淋,不是说不好吃,就是——怪怪的。所以选音乐的时候,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那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最好还是找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共性的。比如说,节奏速度(BPM)接近的;或者调式(大小调)相似,甚至是在调式圈里离得比较近的(音乐理论里有个“五度圈”,这个有点深,但简单说,有些调换起来比别的顺滑);再或者,它们的情绪、风格有那么点儿搭边儿的。当然,也有完全不搭边儿,但你就是觉得它们放一起能擦出火花的情况,那也行!但这种时候,你后面要花的力气就更大了,得靠剪辑技术来弥补先天的“不协调”。
选好了音乐,或者说,大概有了个音乐池,接下来就得工具登场了。现在市面上的音频编辑软件多得是,从免费简单的 Audacity,到专业的像 Adobe Audition、Pro Tools、Logic Pro(苹果用户专属)、FL Studio、Ableton Live 等等。刚开始,用个简单的上手就行,能看波形、能剪切、能粘贴、能做个简单的淡入淡出(Fade In/Out)就够你练手了。等你玩儿深了,发现需要更精细的控制,比如调整音量(Volume Automation)、加点儿混响(Reverb)或者延时(Delay)效果,甚至玩儿点儿均衡器(EQ)来修饰音色,那时候再考虑换更专业的。
动手剪的时候,第一个要解决的硬骨头往往是节奏(Tempo)。不同音乐的 B PM 不一样怎么办?如果差异不大,比如一首118,一首122,或许可以通过稍微调整其中一首的速度来拉近,但改太多容易让音乐听起来怪怪的,像喝醉了。更常见的方式是,找到一个衔接点。这个点可能是某一首歌的结尾鼓点,或者一个旋律的结束,或者一个突然的停顿。在另一首歌里,找到一个能“接上”的点,可能是它的开头鼓点,或者一个强拍。把这两个点对齐。这需要你仔细听,盯着波形看,那个波峰往往代表着一个强音或者鼓点。专业软件里有节拍网格(Beat Grid)的功能,能帮你更好地对齐不同音轨的节拍,这功能简直是神器!学会看波形图,能帮你理解音乐的结构,哪个地方是鼓点,哪个地方是人声,哪个地方是高潮,哪个地方是收尾。这眼睛和耳朵得一块儿使劲儿。
光对齐节奏还不够,你得考虑如何过渡。这是决定剪辑好坏的关键环节之一。生硬的剪切就像一堵墙,咣当一下就把人拦住了。好的过渡就像一道门,或者一段引路的小径,让人自然而然地从一个空间走到另一个空间。最基础的过渡方法就是淡入淡出。一首歌快结束时慢慢减小音量(淡出),下一首歌开始时慢慢增大音量(淡入),在中间某个地方让它们的音量曲线交织。但这太简单了,有时听着还是有点儿“软”。
更高级一点的玩法是交叉淡入淡出(Crossfade)。就是一段音乐在淡出的同时,另一段音乐开始淡入,它们会有一小段叠加的时间。叠加得好,能产生一种融合感,仿佛两首歌在短暂地“对话”。叠加的时长、两条音量曲线的形状(是线性变化还是曲线变化),都会影响最终听感。这都需要你反复听,一点点调整,直到听着舒服为止。
除了音量,还可以用效果来做过渡。比如,一首歌快结束时,给它加点儿混响,让声音变得空灵、模糊,然后下一首歌带着清晰的声音进来,这种对比也能形成一种过渡。或者,用滤波器(Filter)把一首歌的高频或低频慢慢滤掉,让声音“变远”或“变闷”,接着下一首歌从“远处”或“闷闷的”感觉中“清晰”地浮现出来。这些都需要软件支持,也需要你对音频效果有点基本了解。
再进一步,你甚至可以玩儿点儿更花的,比如采样(Sampling)。从一首歌里截取一个有特点的声音片段,比如一句人声、一个乐器声或者一个特效音,把它用在两首歌的中间,作为一个桥梁或者连接点。这个采样可能被重复几次,或者被加了效果,然后引出下一段音乐。这有点像在做音乐拼贴画,要求你有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
有时候,两首歌的音色差异也挺大。一首温暖厚重,另一首清亮尖锐。这时候,可以试试用均衡器(EQ)来稍微调整。不是让你彻底改变音色,而是在过渡的地方,稍微削弱或增强某个频段,让前一首歌的频段分布慢慢靠近后一首歌,或者反过来。但注意,EQ是个双刃剑,用不好容易把声音弄“坏”了,得小心翼翼地调。
剪辑点位的选择也特别讲究。别总想着在乐句的结尾或者开头剪。有时候,在两拍之间,或者在乐句的中间某个地方剪,反而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特别是在节奏感强的音乐里,利用好鼓点和切分音(那些不在正拍上的音),能让你的剪辑听起来更有机,不那么死板。这感觉就像是,你不是在按部就班地切蛋糕,而是在随心所欲地雕刻。
整个过程啊,最不能少的就是耐心和反复试听。你剪了一段,听听看,感觉对不对?不对劲儿在哪里?是节奏没对好?还是过渡太生硬?或者两首歌的情绪没接上?然后回去再调,再听。可能一个几秒钟的过渡,你得花上半小时甚至更久去打磨。别嫌麻烦,那些听起来自然、流畅的剪辑,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
而且,别光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波形图,用脑子想音乐结构,用手去调整软件参数。耳朵告诉你感觉,眼睛帮你定位细节,脑子帮你理解逻辑,手帮你实现想法。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最后我想说,剪音乐这事儿,到了后来,技术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软件功能再强大,也只是工具。真正让你剪出来的东西有意思、有灵魂的,是你对音乐的理解,你捕捉情绪的能力,以及你的创意。你怎么理解这两首歌的内在联系?你想通过这种连接表达什么?是冲突?是和谐?是惊喜?还是怀旧?当你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剪,哪怕技术上还有点青涩,你的作品也会有温度和故事。
别怕犯错,也别怕自己的想法听起来“不正规”。音乐这东西,哪有那么多规矩?大胆去尝试那些你觉得“或许可以这么玩儿”的念头。把不同的音乐剪到一起,说白了,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连接,一种只属于你的律动和叙事。享受这个过程,那才是最重要的。说不定哪天,你就剪出了连你自己都惊艳的作品呢!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