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怎样才能剪辑?上来就问用什么剪辑软件,PR还是FCPX,达芬奇是不是更牛?问我快捷键大全。
每次我都想叹口气。

你以为学会了快捷键,就能剪出花儿来了?这就像问作家用什么牌子的笔才能写出传世名作一样,问题问错了,根儿上就歪了。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虚的。聊点实在的,聊点能让你脑袋里“叮”一下就开窍的东西。
视频剪辑,说白了,就是做菜。你手里的素材,就是那些生的鸡鸭鱼肉、青菜萝卜。你的时间线,就是你的厨房操作台。而你,就是那个大厨。怎么把这些零散的东西,组合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这才是怎样才能剪辑这个问题的核心。
所以,第一步,忘掉软件。真的,暂时忘掉它。
你去干嘛?去看。
疯狂地看。不是刷短视频那种走马观花地看,是拆解式地看。你得像个侦探一样,把那些你喜欢的电影片段、油管上爆火的Vlog、让你拍案叫绝的广告片,翻来覆去地看。不是看热闹,是看门道。
看他的节奏感。为什么这个镜头持续了3秒,下一个镜头却只有0.5秒?为什么一段舒缓的音乐,突然被一个刺耳的音效打断?他想让你喘口气,还是想让你把心提到嗓子眼?这就是节奏感,是剪辑的呼吸。你得先感受到别人的呼吸,才能找到自己的。
看他的故事线。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常Vlog,为什么你就愿意看下去?他是不是先抛出了一个悬念?是不是在结尾给了一个温暖的收尾?他怎么通过镜头的组接,让你对视频里的人产生共情?哪怕只是记录出门买杯咖啡,高手也能剪出一条起承转合的线索来。记住,再琐碎的片段,都要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服务。没有故事,你的视频就是一盘散沙。
等你肚子里装了几十部片子的“门道”之后,再打开那个冷冰冰的剪辑软件。
这时候,你才需要认识你的“刀”。
剪辑最核心、最原始、最强大的工具是什么?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特效,不是那些酷炫的插件。
是“切刀”。那个长得像刀片一样的工具。
就一个字:切。
视频剪辑的灵魂,百分之九十都藏在这个“切”字里。什么时候切,为什么切,切在哪里。这决定了你的视频是行云流水,还是磕磕巴巴。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舍不得。一段素材,自己拍得辛辛苦苦,觉得哪哪都好,一段长达10秒的空镜,硬是舍不得剪掉。结果呢?观众看得昏昏欲睡。
要狠。刀要快,心要硬。一段话,中间的口误、嗯啊、停顿,咔,一刀切掉。一个动作,从A点到B点,过程如果无聊,咔,直接切到结果。这种干净利落的剪辑,我们叫硬切。它是最常用,也是最考验功力的。两个不相干的画面,硬切在一起,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叫蒙太奇。你看,剪辑的魔法,全在这一刀一刀之间。
然后,我们聊聊“胶水”。
如果说“切”是分离,那转场就是连接。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的转场,就是没有转场。
我见过太多人的时间线,花里胡哨,像个垃圾场。什么翻页、叠化、星星闪烁……恨不得把软件自带的转场特效全用上一遍。这就像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小学生,到处用感叹号。土,而且幼稚。
真正高级的剪辑,转场是无形的。一个J-Cut(声音先进,画面后进)或者L-Cut(画面先进,声音后进),就能让对话场景的过渡变得无比顺滑,观众根本意识不到你在这里“耍了花招”。一个巧妙的匹配剪辑,比如上一个镜头是转动的车轮,下一个镜头切到一个旋转的摩天轮,视觉上的连贯性,比任何特效都震撼。
所以,克制。请对你的转场特效保持绝对的克制。
再往深走一步,谈谈“魔法”。
如果说画面是骨架,那声音设计就是血肉,调色就是皮肤。
很多人,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花在画面上,声音就随便配个BGM完事。大错特错。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个视频的沉浸感,至少有50%来自声音。
声音设计,不只是背景音乐。脚步声、风声、键盘敲击声、远处传来的狗叫……这些环境音,能瞬间把观众拉进你创造的世界。一个紧张的场景,除了快节奏的BGM,加上一个若有若无的心跳声,效果会翻倍。声音,才是那个能潜入观众潜意识的幽灵。下次你看电影的时候,闭上眼睛听,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然后是调色。调色不是简单地加个滤镜,让画面变亮变好看。它是情绪的放大器。你想表达忧郁,就抽掉一些饱和度,加一点蓝色调;你想表达温暖,就让画面偏黄,增加一点柔光。王家卫的电影为什么有那种独特的氛围感?他那标志性的色彩风格功不可没。调色是在给你的视频定下一个“情绪基调”,是视觉上的诗歌。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怎样才能剪辑,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审美问题,一个叙事问题,一个……剪辑思维的问题。
什么叫剪辑思维?
就是在你还没开始剪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成片的模样。你看着那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就像一个雕塑家看着一块璞玉,你能“看穿”它,看到里面藏着的那个完美的雕塑。你知道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舍弃,哪些要放在开头,哪些要作为高潮。
这种思维,没法教,只能练。
怎么练?
剪。不断地剪。
剪你自己的旅行Vlog,剪你家猫的搞笑日常,甚至去网上下载别人的素材来剪。每一次剪辑,都是一次你和素材的对话。你会遇到各种问题:节奏感不对、故事线不清晰、情绪不到位……
别怕。
这是每个剪辑师的必经之路。那个叫“灵感”的东西,不是坐在那里等来的,是在你拖动时间线、反复播放那几秒钟的片段、抓耳挠腮的时候,突然蹦出来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怎样才能剪辑?
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
先建立审美,然后拿起你的刀,带着你的剪辑思维,去你的时间线上,一遍又一遍地做菜。直到有一天,你不用再刻意去想那些理论,你的直觉就能告诉你,这里,该切了。
那一刻,你就真的会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