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里头啊,给咱们留了条活路。其实操作,贼简单,就两个字:取消链接。
怎么弄呢?你在时间线上,找到你想“解放”的那段素材,对,就是视频和音频还连在一起那个。把你的鼠标移过去,小心翼翼地,然后——右键点下去。会弹出来一个挺长的菜单对吧?别慌,眼睛稍微往下滑那么一丢丢,你会看到一个选项,明晃晃地写着‘取消链接’。点它!

点下去那一瞬间,你会发现,原本那一段看起来是整体的素材块儿,中间那个小小的、连接着视频和音频轨道的链条图标,“啪嗒”一下,不见了。没了!这时候你再用鼠标去点上面的视频条,你会惊喜地发现,只有它自己被选中了,下面的音频条呢?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受任何干扰。反过来也一样,你点音频,视频也不跟着跑。它们,正式分家了。
这个操作还有个更顺手、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用快捷键。熟练了,简直是行云流水。选中你的素材,直接按Alt + L(Windows) 或者Option + L(Mac)。效果跟右键找菜单一模一样,但手指头动一下就得了,效率高多了,尤其是在你处理大量素材需要频繁分家的时候。记住,Alt+L,像口诀一样念叨几遍,肌肉记忆就有了。
为啥要这么干?原因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换音频。原视频录的音频可能环境音太杂,或者人声收得不好,干脆利落地取消链接,选中原音频条,Delete,世界清净了。然后你就可以把准备好的背景音乐啦、重新录制的旁白啦、精心挑选的音效啦,拖到下面的音频轨道上,慢慢对位,慢慢调整音量、加效果。这时候视频和新音频是完全独立的,你动视频,新音频不会乱跑,你调新音频,视频画面也纹丝不动,互不干涉,简直完美。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拍了一段手持的画面,抖得跟帕金森似的,你想用PR自带的“画面稳定器”去处理。画面稳定器这玩意儿,有时候对音频不太友好,可能会导致音频不同步或者声音变调。这时候,你先把视频和音频 取消链接,然后只对上面的视频层施加画面稳定器效果。等画面稳定好了,下面的原音频还老老实实地在那儿,没有被画面稳定器折腾过。当然,处理后视频的长度可能会有微小变化,需要你稍微手动对齐一下音频,但这总比声音坏掉强太多了。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选中 时间线上的一个视频块或者一个音频块,跟它链接着的另一个块也跟着一起选中了。这不是废话吗?它们链接着呢!——但也有例外。PR时间线的左上角有一溜小按钮,其中有一个就是个链条图标,它叫“链接选择”(Linked Selection)。这个按钮默认是亮着的(蓝色),表示你点一个链接的素材,跟它绑定的都会被一起选中。但如果你不小心点了一下,把它关掉了(变灰),这时候你再去点视频,你会发现只有视频自己被选中了,音频不跟着了!或者点音频,视频不跟着。虽然它们还是“链接”状态(中间没链条图标,但在素材名称后面可能有个小小的标记,或者说它们内部逻辑还是绑定的),但外部选中行为变了。所以如果你发现取消链接没起作用,或者链接着的素材没一起被选中,先看看这个“链接选择”按钮是不是被你误触了。这个功能,看情况用,有时候想单独拖动视频或音频一小段,但不想取消链接,就可以暂时关掉它。
另外一个新手容易跟取消链接搞混的概念叫“编组”(Group)。这俩看着好像都是把几个东西弄一块儿动,但性质完全不一样。链接是针对视频和音频这种“原配”或者你手动把一个视频跟一个音频强制绑定(当然得长度差不多对得上),它们是紧密绑定的,是逻辑上的捆绑。编组呢,是你可以在时间线上选中任意好几个独立的素材块——它可以是视频,可以是音频,可以是图片,可以是字幕,可以是任何东西,然后右键点“编组”。这些被编组的素材就会形成一个临时的集合,你拖动其中的一个,整个编组都会跟着动;你删除一个,整个编组就散了。但是,编组里的成员之间不像链接那样,你点一下编组里的一个,其他所有成员都会自动选中(除非你同时开了链接选择,那更复杂了,打住)。编组更像是个方便你整体管理一堆不相干或者临时需要一起动的素材块儿,而链接,它是处理视频和音频这对冤家或者说伴侣关系的。分清楚这个很重要,别到时候想分家点成编组,或者想打包点成链接,驴唇不对马嘴。
说到底,这个取消链接的操作,在PR的日常剪辑里简直太太太常用了。它是你灵活处理视频和音频关系的基础。从最简单的替换背景音乐,到复杂的声画分离处理,都绕不开它。刚开始用PR的哥们姐们儿,赶紧把这个右键菜单和Alt+L 快捷键练熟了,它能帮你解决好多实际问题,让你的时间线干净利落,操作效率蹭蹭上涨。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操作,它背后是你能否随心所欲地控制你的声音和画面命运的关键一步。用好了,剪辑就少一层束缚,多一份自由。就这么回事儿,不复杂,但贼管用。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