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段录音,特别是自己录的,那种感觉我太懂了。你盯着那条长长的、布满了毛刺和静默鸿沟的波形图,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感觉这活儿没法干了?别怕,录音如何剪辑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手艺活儿,更是一门关于“听觉魔法”的艺术。它远不止是把说错的词剪掉那么简单。
咱们先不聊软件,什么Audition、Audacity、库乐队,那些都是工具,是死的。核心在于你的耳朵,和你想要最终呈现给听众的“故事”。没错,每一段音频,哪怕是一段简单的口播,都是一个故事,而剪辑师,就是那个拿着剪刀的导演。

第一步:心态!先别急着动手,先“听”
拿到素材,千万别一上来就点播放,然后听到一个“呃”、“啊”就立马按删除。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我管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你应该做的是,戴上你最好的耳机(别用手机外放,求你了),从头到中,完整地、不受打扰地听一遍,甚至两遍。
这一遍听什么?不是听瑕疵,而是听“气”。
- 情绪的流动 :演讲者的情绪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他想表达的核心感觉是什么?
- 内容的骨架 :哪几句话是金句,是核心观点?哪几段是支撑性的论据?
- 整体的节奏 :这段录音是快节奏的,需要让人喘不过气?还是慢节奏的,需要营造一种娓娓道来的氛围?
把这些感觉记在心里,或者拿个小本本写下来。这是你剪辑的“总纲”,是你后面所有操作的依据。没有这个总纲,你的剪辑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出来的成品听着就“不对劲”。
第二步:粗剪,大刀阔斧的“外科手术”
好了,现在你心里有谱了。接下来可以开始动刀子了。这一步的目标就一个字:快。
把那些最明显、最碍事的玩意儿全部砍掉。
- 长段的沉默 :超过两三秒没说话的空白,毫不犹豫地咔嚓掉。听众的耐心是有限的,沉默会让他们走神。
- 明显的口误和重复 :说错了重说一遍的,保留对的那遍,把错的连同前面那一小段犹豫直接删掉。
- 环境噪音 :比如录到一半,外面突然一声狗叫,或者手机响了,这种“意外”必须清除。
这个阶段,你就像个外科医生,先把坏死的组织切除。不用太在乎剪辑点是不是完美,过渡是不是平滑。我们的目标是先把素材的“肥肉”给剃掉,得到一个精瘦的、全是干货的版本。这一步做完,一段20分钟的录音可能就只剩下15分钟了,你会瞬间感觉清爽很多。
第三步:精剪,拿着“绣花针”做雕刻
粗剪完成,现在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时候。录音剪辑的灵魂就在这一步。你不再是外科医生,而是一个雕塑家,要处理的是细节、是呼吸、是节奏。
处理“嗯、啊、呃”等语气词 :这些词是不是都要删掉? 我的观点是:不一定 。全部删掉,会让说话者听起来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非常不自然。保留一些在句首或表示思考的语气词,反而能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但那些卡在句子中间,明显是卡壳的,必须干掉。
呼吸声的艺术 :这绝对是区分新手和高手的关键点。把所有呼吸声都剪掉?大错特错!没有呼吸,听起来会非常窒息,极度诡异。正确的做法是, 控制呼吸声的音量 。把那些特别大声、突兀的喘气声的音量降低,让它若有若无地存在。而那些自然的、在长句子之间用来换气的呼吸,一定要保留,它是构成语言节奏的天然休止符。有时候,为了加强情绪,我甚至会刻意把一声沉重的叹息或是一次急促的吸气给放大一点点。
调整停顿的节奏 :之前粗剪我们砍掉了长暂停,现在要创造“艺术性”的停顿。一句话说完,到下一句话开始,中间的间隔是0.5秒还是1秒,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紧凑的停顿带来紧张感,舒缓的停顿带来思考空间。你可以通过复制一小段静音,来自由地拉长或缩短句子之间的“留白”,从而像一个指挥家一样, 控制听众的听觉节奏 。
第四步:混音与美化,给声音“化妆”
剪辑得差不多了,一个干净、流畅的“素颜版”音频诞生了。接下来就是化妆,让它变得更好听。
降噪(Noise Reduction)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几乎所有录音环境都有底噪,比如空调的嗡嗡声、电脑风扇声。用软件的降噪功能,采样一小段纯噪音,然后应用到整个音轨。记住, 降噪千万别开太过 !过度降噪会让声音失真,听起来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闷闷的,还会有奇怪的“金属音”。宁可保留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底噪,也别把人声给毁了。
均衡(EQ) :这玩意儿听起来专业,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声音的“美图秀秀”。觉得声音太闷?适当提升一点高频。觉得声音太尖锐刺耳?适当衰减一点高频。人声的核心频段通常在中频,如果想让声音听起来更厚实、更有磁性,可以略微提升中低频部分。多试试,用你的耳朵去收货。
压缩(Compressor) :这个功能是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专业”的秘密武器。它的作用是把过大的声音压下来一点,把过小的声音提上来一点。这样,整个音轨的音量就会更均匀,听众不需要频繁地调音量,听感会非常舒服。
添加背景音乐(BGM)和音效(SFX) :如果你的内容需要,这是画龙点睛之笔。BGM能极大地渲染气氛,但音量一定要控制好, 绝对不能盖过人声 。一个经验法则是,当人声出现时,BGM的音量应该被压低到几乎只能感知其存在,但在人声的间隙可以稍微大声一点。音效则能增加趣味性和画面感,一个恰到好处的转场音效,能让你的作品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最后的忠告:相信你的耳朵,但也要让它休息
所有的技术和技巧,最终都要服务于“好听”。什么是好听?没有绝对标准。所以,你必须反复听。但人的耳朵是会“疲劳”的,长时间盯着一段音频剪,你会对很多瑕疵变得麻木。所以,一定要懂得休息。剪半小时,站起来走走,喝口水,回来再听,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
最后,把你的成品导出,放到手机里,插上耳机在外面走一圈听听;连接蓝牙音箱放出来听听;在车里听听。在不同的设备和环境下,声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录音如何剪辑?它是一趟旅程,从一堆混乱的素材开始,通过你的耐心、你的审美、你的技巧,最终抵达一个能触动人心的作品。这其中的乐趣,只有真正动过手的人才能体会。现在,打开你的软件,开始你的第一次“听觉魔法”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