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嘛,也算是从那个坎儿里跌跌撞撞爬出来的。最早那会儿,就想把手机里旅游拍的碎片弄个小短片,发朋友圈显摆一下。结果呢,素材倒是攒了一堆,打开手机自带的剪辑功能,傻眼了。这是啥?那个是啥?怎么才能把这几个片段连起来?音乐怎么加?字幕怎么弄?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后来入了电脑剪辑的坑,发现手机那点儿功能简直是小儿科。桌面端的软件,妈呀,界面复杂得像飞行器驾驶舱!Pr、AE、达芬奇、FCPX……光名字就够吓人的了,更别提那密密麻麻的按钮和时间线了。第一次打开Pr,我对着屏幕愣了足足十分钟,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心想:完了,这辈子是学不会了。

可人就是这样,越是觉得难,越是有点儿不服气。硬着头皮开始找教程。网上的教程铺天盖地,有讲基础操作的,有讲高级技巧的,有讲调色的,有讲音频的。看了一个多小时,脑子跟浆糊一样,感觉啥也没记住。但你得逼自己动手啊!光看不练假把式。我就把那些旅游素材一股脑儿倒进软件里。
第一步,永远是素材导入。别小看这步,多少人的噩梦从这里开始。相机、手机、无人机拍的东西,文件名乱七八糟,分辨率、帧率都不一样。一股脑儿扔进素材箱,剪的时候找起来能把你急死!“哎呀,我记得有个镜头特好看,拍那个谁回头笑的,哪儿去了?” 翻半天,找不到!所以,过来人的血泪教训:素材管理 非常重要!拍完就及时导出来,按日期、地点、主题什么的分类放好,重要素材最好重命名,或者加个标签。整理素材的过程虽然枯燥,但能为后面的剪辑省下巨量的时间和精力。相信我,你会感谢那个花时间整理素材的自己的。
素材倒进来了,也理了理,接下来就是搭框架,也就是粗剪。把故事线大致搭出来。把那些拍废的、抖得没法看的、完全用不上的片段毫不留情地删掉。这一步的关键是取舍。不是所有拍的东西都要用上,只留下最能讲故事、最能表达你想法的片段。别怕删!删掉那些拖沓的、无关紧要的,你的视频才会更紧凑、抓人。想象你在写一篇文章,粗剪就像是列提纲,把主要观点和段落顺序定下来。
框架有了,接下来就是精剪,也就是打磨细节。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把各个片段的连接处理好。是硬切?是叠化?还是用个花哨的转场?转场这东西,新手最喜欢用,恨不得每个片段之间都加一个。别!滥用转场是大忌!大部分时候,硬切就是最好的转场,干净利落。只有在需要表达时间流逝、场景转换或者特定情绪的时候,才考虑用其他转场,而且要用得自然、不突兀。
精剪阶段,最重要的事是找节奏!一个视频好不好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节奏感。画面切换是快还是慢?这个镜头停留多久?下一个镜头什么时候出现?音乐在哪里高潮?哪里平缓?人声在哪里切入?剪辑就像是给你的视频“赋予生命”,节奏就是它的心跳和呼吸。快节奏适合表现紧张、刺激、活力;慢节奏适合表现抒情、回忆、平静。怎么找节奏?多看优秀作品,去琢磨他们的切换点、音乐卡点。然后自己反复尝试,剪出来感觉不对劲,就调整片段时长,调整入点出点,直到感觉“对了”。这完全是靠感觉和经验积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完美的切换点,一个片段可能要来回挪几十次!崩溃?家常便饭!
画面之外,声音是另一个被无数新手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好多人觉得视频嘛,画面好就行了。大错特错!声音在视频体验中占的分量,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重得多!想想看,一个画面再美,背景音乐巨难听,或者原声嘈杂得要死,你还有耐心看下去吗?一个好的背景音乐,能瞬间烘托气氛,把你拉进视频的情绪里。背景音乐怎么选?要符合视频的主题和节奏。别用烂大街的神曲,也得注意版权问题。现在有很多无版权音乐库,花点时间去淘。除了背景音乐,音效也非常加分。开门声、脚步声、环境音……这些细节能让你的视频更有层次,更真实。还有人声,如果视频里有人说话,一定要想办法让声音清晰、干净。降噪、调整音量、加点均衡器,这些都是音频处理的基本操作,但效果立竿见影。别让糟糕的声音毁了你辛辛苦苦剪好的画面!
画面和声音都差不多了,接下来可以考虑调色。想想看,你拍的素材可能阳光太强,或者阴天灰蒙蒙的,或者不同设备拍出来颜色不一样。调色能让你的画面统一风格,提升质感,甚至改变情绪。比如想表现回忆,可以调成泛黄的暖色调;想表现压抑,可以降低饱和度,偏蓝调。调色软件里有各种曲线、色轮、HSL(色相、饱和度、亮度),听着头大?慢慢学。先从简单的白平衡和曝光开始调,让画面颜色看起来正常、舒服。再学学怎么用LUT(查找表),这玩意儿能快速套用一些电影或者特定风格的颜色预设,但记住,LUT不是万能的,套上之后通常还需要根据你的具体画面进行微调。别指望一键变大片,那不现实。
字幕和文字叠加也很有用。字幕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容,特别是对话多的视频。文字标题或者关键信息叠加,可以强调重点,或者作为设计元素。动效字幕能让视频更活泼。但记住,文字设计也要简洁、易读 、 风格统一。别用些花里胡哨的字体和颜色,分散观众注意力。
最后一步,导出!别以为剪完了就万事大吉。导出参数设不对,可能导致视频文件巨大无比,或者画质损失严重,或者根本无法上传到你想分享的平台。不同的平台(比如B站、抖音、YouTube)对视频的编码、分辨率、帧率、码率都有不同的推荐设置。搞清楚你目标平台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导出参数。H.264编码是最常用的,通用性强。分辨率1080p或4K看你需求和源素材质量。帧率一般是25fps或30fps。码率越高画质越好但文件越大。这部分也需要摸索和学习。
整个过程走下来,你会发现,视频剪辑绝不是简单的拼凑。它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艺术。你需要像个导演一样思考结构、节奏,像个摄影师一样关注画面质感,像个音乐家一样处理音频,像个平面设计师一样设计文字。
所以,“视频剪辑怎么制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说“第一步干嘛,第二步干嘛”。它更像是一门手艺,甚至是一种感觉。从易到难,从手机到电脑,从基础剪切到高级调色特效,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的是:
1.多看:看各种类型的视频,学习别人的优点,模仿!模仿是最快的入门方式。
2.多练:理论知识永远代替不了实践。动手剪!把你手头的任何素材都拿来练手,别怕剪得烂。量变总会引起质变。
3.多思考:为什么这个视频吸引人?那个地方是怎么做到的?遇到问题,琢磨,查资料,请教。
4.坚持:剪辑是个枯燥的活儿,尤其在学习初期,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创意瓶颈。想放弃的时候?深呼吸,休息一下,再回来继续死磕。
别指望一夜之间变成大神,这玩意儿得靠时间熬,靠一个一个项目练出来。每次剪完一个视频,回顾一下,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改进。就这样,慢慢地,你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你的视频也会越来越有灵魂。这过程,痛并快乐着,但当你看着自己剪出来的东西,能触动别人,或者仅仅是让自己满意,那成就感,别的什么都比不了!这就是视频剪辑的魅力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