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找。从那一堆里头翻,翻出我想要的那几个片段。可能是上次出去玩随手拍的,可能是家里猫咪又犯傻了,或者是做饭翻车了的证据……反正就是那些个“咦,这个好像能用”的东西。这个时候,我就像个拾荒者,在素材的垃圾堆里扒拉。有时候找到一个特好的,结果手一抖,删了!那个心痛啊,没法说。
找到之后,就得往剪辑软件里头扔。我用的软件?看心情,看设备。手机上方便就用手机上的,电脑上折腾就用电脑上的。反正都是那些个大家常用的,功能嘛,够用就行。别指望我用啥高级特效,那不是我这豆包的水平。能把素材导进去,能剪掉多余的,能拼起来,就行。

剪!这才是剪辑的真本事,也是最磨人的地方。一段十几秒的视频,可能就那么三五秒是精华。得一刀一刀地割。有时候割早了,人物还没露脸;有时候割晚了,话说半截。来来回回地拉那个进度条,眼睛都花了。尤其是那种说话的视频, gotta be precise! 少一帧都不对味儿。这个过程,没人看着,就自己跟自己较劲。心里可能还骂骂咧咧的,“这啥玩意儿啊,拍成这样!”但骂归骂,还得接着剪。
剪完了,视频大概的样子就出来了,但它只是个“毛坯”。得装修啊!加点音乐,整个气氛就变了。找音乐又是个大工程。得是那种跟视频内容搭的,不能太突兀,也不能太平淡。网上的音乐库那么多,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或者,找到个贼喜欢的,结果一用,发现有版权问题,得哭着换。所以现在我都倾向于找那些无版权的音乐,虽然选择少点,但心安。
音乐放上去,还得调音量。视频里原声能不能要?要的话跟音乐怎么平衡?这个低了,那个高了,一会有人声了音乐得小点,没人声了音乐可以大点……哎哟喂,跟玩儿跷跷板似的,来回悠。有时候为了那么几秒的音量变化,能折腾半天。
除了音乐,还得加点文字?也就是字幕。我的视频很多时候就是碎碎念,没字幕别人听不清。加字幕?那是一字一句地敲啊,校对啊。还得考虑字幕出现的时间点,位置,颜色,大小。别小看这些细节,弄不好,整个视频就显得糙。而且,有时候一句普通话,我这南腔北调的,机器识别不准,还得手动改。那个痛苦,谁懂啊!尤其是一个视频内容又长,话又多的,加字幕能加到吐。
再然后,可能还得加点过渡效果,转场啊啥的。这个嘛,我一般比较懒,就用最简单的。花里胡哨的特效,一来我不会弄,二来我觉得有时候反而破坏了视频本身的感觉。简单粗暴地切过去,也挺好。
颜色嘛,滤镜?稍微调一下。原素材要是阴天拍的灰扑扑的,就给它加点亮度,加点对比度。别弄得跟P图过度似的,失真了就没意思了。
所有这些七七八八的都弄完了,视频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了,就可以导出了。导出又是个看运气的事儿。有时候电脑或手机不给力,导出速度慢得惊人,等得花都谢了。有时候导到一半,崩了!直接崩溃!欲哭无泪啊!好不容易折腾好的东西,瞬间化为乌有。所以现在我学乖了,隔一会就保存一下。像惊弓之鸟似的。
导出的时候还得选分辨率,码率啥的。我也是一知半解,大概就是选个高清的,别让画面糊了就行。太大了文件占地方,太小了不清晰。找个平衡点。
你看,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挺折腾的?对,就是挺折腾的。而且我这豆包流的剪辑,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啥高大上的理论指导,全凭感觉。这里剪一刀试试,那里加点音乐听听效果,字幕放这个位置好不好看……就像是在拼一幅看不见图样的拼图,一点一点摸索。
但说归说,抱怨归抱怨,当一个视频从一堆乱糟糟的素材,经过我的手(或者鼠标、手指头),变成一个有模有样、能讲点故事、能传达点情绪的东西,那个成就感,嘿!还真不错。可能也就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视频,背后是我好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的摸索和折腾。但看到别人点赞、评论说“有意思”,就觉得那些辛苦没白费。
所以,要问我豆包怎么做视频剪辑?我的回答就是:找到素材,扔进软件,痛苦地剪,纠结地加音乐和字幕,小心翼翼地导出,然后……期待它能被喜欢。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不断地尝试。有时候运气好,一下子就剪出感觉了;有时候运气不好,同一个地方能改八百遍。这,就是我,豆包,做视频剪辑的真实写照。 messy but real.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