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起来这个事儿,剪辑视频里面的文字,听着好像挺 straightforward,不就是加点字儿嘛?或者把画面里的字儿弄一下?嗐,没那么简单,里头的弯弯绕绕可多了,得看你想弄的是个啥字儿,想达到个啥效果。
首先得明白,视频里的“字儿”分好几种。一种是你后期自己往里加的,比如字幕、标题、解说文字、LOGO带字、各种花里胡哨的效果字。这种最好办,因为字儿本来就是你放进去的,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还有一种,是拍的时候它就在画面里了,烧录在画面里那种,比如街上的招牌、电脑屏幕上的字、衣服上的字、产品包装上的字。这种可就麻烦了,因为它已经是画面的一部分了,不是一个独立图层,想动它?得花大力气。

咱们先聊聊自己加字儿的情况,这个最普遍,也是视频剪辑软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你打开PR(Premiere Pro)也好,FCPX(Final Cut Pro)也好,达芬奇(DaVinci Resolve)也罢,或者甚至用手机上的剪映、CapCut什么的,找找工具栏,肯定有个“文字”(Text)或者“字幕”(Subtitle)的选项。点它,然后屏幕上会出现个文本框。
然后就是“写”字儿了,噼里啪啦一顿敲,把你想要的话打进去。打完字儿,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考验你耐心和审美的。你得调整字儿的样子。
字体 (Font),这个太重要了!选个合适的字体,能直接决定你视频的风格。严肃的新闻报道体?活泼搞笑的综艺体?文艺的小清新?不同的字体感觉完全不一样。别瞎选啊,得跟你视频内容搭。而且要注意,不是所有字体都支持中文,有些字体可能只有英文字母和数字,打中文出来就是个框框或者乱码,烦死个人。还有啊,商用视频得注意字体版权,别随便用,不然可能惹麻烦。
大小 (Size),字儿太大挡画面,字儿太小看不清,尤其手机上看的时候。得来回调整,放到一个既显眼又不喧宾夺主的位置。
颜色 (Color),字儿的颜色得跟视频画面形成对比,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别拿白字儿放白色背景上,或者黑字儿放黑色背景上,那是给自己找不痛快。有时候还得给字儿加个描边 (Stroke)或者阴影 (Shadow),让它更突出,或者在复杂背景下也能看清。这个描边的粗细和颜色,阴影的方向、模糊度和透明度,都是能调整的。
位置 (Position),字儿放哪儿?居中?靠左靠右?屏幕上方还是下方?字幕一般在下面,标题可能在中间,解说或者重点可以在画面里到处跑。好的位置能引导观众视线。
动画 (Animation),光有个字儿在那儿杵着多没意思?让它动起来啊!淡入淡出、从边上滑入、跳出来、闪烁……各种进场动画、出场动画、甚至循环动画,能让字儿显得更生动。要做出流畅、自然的动画,通常需要用到关键帧 (Keyframes)这个概念。简单说,就是你在时间轴上设几个点,告诉软件在第一个点字儿是啥样(比如透明度是0,在画面外面),在第二个点字儿是啥样(比如透明度变100%,滑到画面里),软件就会自动帮你把中间过程补上,字儿就“动”起来了。玩关键帧是门手艺活儿,得慢慢摸索,调整它的速度曲线啥的,别让它动得太生硬。
时长 (Duration),这个字儿在画面里待多久?太短了观众没看清就没了,太长了又占着画面烦人。根据你要表达的意思,把握好字儿出现的时机和停留的时间。
至于字幕,尤其是那种对话字幕,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外观调整,最最关键的是要跟音频对得上。手动打字幕太累了,现在很多软件有自动识别语音生成字幕的功能,但说实话,准确率嘛……有时候挺感人,各种错别字、断句错误、语气词识别不出来。所以通常的操作是先让软件自动生成个初稿,然后你得逐字逐句、逐帧地去校对、修改、调整 时间轴,确保字儿在说那句话的时候出现,说完那句话的时候消失。这个过程老磨耐心了,真真是“抠”字眼儿,“抠”时间点儿。尤其是语速快或者有方言口音的视频,修改起来那叫一个痛苦。
好了,上面这些都是自己加字儿的情况,相对好办。
现在来聊聊那种烧录在画面里、你不想让它出现或者想改掉的字儿。
想把它们去掉?擦掉?替换成别的?同志,这活儿真的难!它不是个能独立选中的对象,它是像素点组成的图像的一部分。就像你在照片上看到墙上有个字,你想把它在照片上P掉一样,得费老鼻子劲儿。
最简单的土办法?遮盖 (Covering)。如果字儿在一块纯色或者简单背景上,你可以弄个纯色的块儿或者画个简单的形状,把它盖住。但这只适用于非常简单的情况。
稍微高级点儿?模糊 (Blurring)或者马赛克 (Mosaic)。这招最常见,把字儿出现的区域直接打上马赛克或者模糊掉,让它看不清是啥字儿。隐私信息、不雅内容、或者你不想让观众看到的LOGO啥的,经常这么处理。这操作在大部分剪辑软件里都有效果器可以直接用,把效果拖到对应区域,调整 模糊度就行。如果字儿是动的,你还需要用到跟踪 (Tracking)功能,让马赛克或者模糊区域跟着字儿运动。这个跟踪有时候挺智能的,但遇到画面复杂、字儿变形或者被遮挡的情况,也容易失效,还得手动调整关键帧。
更难的?想替换甚至修改字儿的内容。比如画面里有个路牌,你想把上面地名儿改了。这几乎是个视觉特效 (VFX)的工作了,不是普通剪辑范畴。你得先用蒙版 (Masking)把原来的字儿区域抠出来(或者用别的跟踪技术),然后新建一个文本图层,打上你想替换的新字儿,调整 字体、大小、颜色、角度啥的,让它尽量匹配原画面的风格和透视。如果原画面是动的,还得让新字儿跟踪原字儿的运动、缩放、旋转甚至变形。这个过程极其复杂、耗时,对技术要求很高,而且效果还不一定自然,很容易一眼看穿是P的。想想都头大,一般人真没必要为了改几个烧录进去的字儿去折腾这个,除非是那种非改不可的专业项目。
当然,现在有些AI工具号称能直接移除或者替换画面里的对象甚至文字,但那些技术还在发展中,效果嘛,得看具体画面复杂程度,成功率不一定高,而且往往需要更专业、更昂贵的软件或服务。
所以啊,真要编辑视频里那些本来就在画面里的字儿,我的经验是:能不碰就不碰。非碰不可?考虑模糊、马赛克或者简单的遮盖。想替换?三思,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必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值不值,效果能不能接受。有时候,接受原画面,或者想别的办法(比如用后期加的解说文字去解释画面里的内容),反而更省事儿,效果也更自然。
总的来说,剪辑视频里的文字,自己加的字儿,你就放开了玩,字体、颜色、大小、位置、动画、时长,慢慢调整,直到舒服为止。而画面自带的字儿,除非你有专业的技术和工具,或者需求特别强烈,不然就别折腾自己了,那真是硬骨头,啃起来累,还可能啃不下来。关键还是得实践,多尝试不同的软件、不同的功能,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做出满意的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