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分两步走,核心就是剪辑和拼接。先把需要的音乐片段从一整首歌里剪辑出来,然后再把这些零散的“边角料”按照你的想法拼接在一起。听着简单?操作起来,嘿,细节可不少。
先说剪辑。你得找到个靠谱的手机APP,现在市面上这种工具挺多的,安卓苹果都有,搜搜“音频剪辑”或者“音乐编辑器”一般都能找到。打开APP,导入你要剪的大歌。大多数APP都会把音乐变成可视化的波形图。这玩意儿太重要了!声音的大小、起伏都能看到,靠它来找精确的时间点。你想剪哪里?一段高潮?一个前奏?或者就几秒钟的音乐片段?你就得在波形图上滑动手指,找到你想要声音开始的那个起点,定下标记,再滑动找到结束的终点,再定下标记。这步最考验眼力和手感。精确?太难了!尤其是在手机那小小的屏幕上,波形图密密麻麻的,你得不停地放大、缩小、再放大,指头稍微一抖,嘿,不是早了就是晚了。比如你想从那个鼓点“咚”的一声刚落下开始,或者从人声唱到某个字正好切断,差一毫秒听起来就不是那个味儿。所以,这步急不来,得反复听,反复调整起点和终点,直到剪出来的音乐片段听着干净利落,不多不少,正中你的靶心。剪好了,先保存起来,一般APP会问你要什么格式,MP3什么的常用格式肯定得有。

剪辑完一段,可能你还需要另一段,或者更多。所以,这个剪辑的过程,你可能要重复好几次,把需要的音乐片段都像积木一样一块块先备好。别小看这些小小的音乐片段,它们就是你后续创作的基础。
然后就是拼接了。这是把那些零散的音乐片段变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关键一步。在同一个APP里(或者换个更擅长拼接的APP),新建一个项目,或者找到拼接的功能。把你刚才剪好的音乐片段一个一个导进去。很多APP会给你一个类似时间轴的界面,你可以把这些音乐片段拖动到时间轴上,排列它们的顺序。你想让哪个先放?哪个后放?中间要不要停顿?还是无缝衔接?都在这里操作。
光把它们按顺序放好还不够,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片段和片段之间的衔接。如果前一个音乐片段是突然结束的,后一个音乐片段是突然开始的,直接拼接在一起听起来会非常生硬,像卡了一下似的。这就需要用到淡入淡出或者交叉渐变的功能了。让前一个音乐片段的音量慢慢淡出,同时让后一个音乐片段的音量慢慢淡入,两个声音有一个短暂的重叠过渡,这样听起来就会自然很多,顺滑得像原来就是一首歌里的。这个淡入淡出的长度也很讲究,太短了效果不明显,太长了又容易让两段声音混在一起听不清。你得根据音乐片段的节奏和风格来调整,多听几次,找到那个最舒服的过渡方式。
有时候,你拼接的音乐片段,它们的原始音量可能不一样大。比如你剪了一段很燃的摇滚,又剪了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直接拼接,后面的音乐可能会听起来很小声。这时候,音量调节功能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单独调整每个音乐片段的音量大小,让它们听起来更均衡,不至于忽大忽小。甚至有些高级点儿的APP还能做简单的混音,让不同的音乐片段声音层次更丰富。
整个过程,从剪辑到拼接,都是个反复尝试、不断优化的过程。你可能第一次剪得不准,删了重剪;第一次拼接的过渡听着别扭,再调淡入淡出的参数;或者听着听着觉得这个音乐片段放这里不合适,又把它拖到别的地方,甚至干脆删掉换一个。手机屏幕小,操作起来确实不如电脑方便,有时候容易误触,或者界面看得眼花缭乱。但那种一点点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的声音的成就感,真的挺让人上瘾的。
最后一步,就是导出你的成品了。选择一个常用的格式,比如MP3或者AAC,设置好音质(当然,原始素材的音质是基础,手机上再怎么导出,也很难超越原始文件),然后保存到你的手机里。它就可以是你的专属手机铃声,可以是你的短视频背景乐,也可以是你分享给朋友的独一无二的混音音乐片段。
所以你看,用手机APP来剪辑和拼接音乐片段,说白了,就是把一首歌“大卸八块”,然后按照你的心意重新“组装”起来。工具就在那里,功能也都摆在那儿,难的是你有没有那个想法,愿不愿意花那个时间去一点点抠细节,去让那些看似不相关的音乐片段在你手里“活”过来,变成属于你自己的声音。挺好玩的,真的,试试看,别怕麻烦,有时候为了那一小段最in的旋律,值!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