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开PR那会儿,说实话,界面密密麻麻的,各种窗口、面板,看得人头晕。尤其对新手来说,新建序列这一步,就可能把你搞懵。可偏偏,这就是决定你视频最终是 16:9 还是别的什么形状的关键第一环。你得找到那个“新建序列”的按钮,它可能藏在“文件”菜单里,或者在项目面板空白处右键,总之得把它点出来。
弹出来的窗口里,模板多得吓人,什么 DV、HDV、DSLR 啥都有。别慌。咱们要的是16:9,对应的高清分辨率通常是1920×1080,这就是俗称的“全高清”或者 1080p。当然,还有 1280×720,那是 720p,也是 16:9,画质差点但文件小。选哪个?看你素材的质量和最终输出的要求。如果你的素材大部分是 1080p 甚至更高,那就毫不犹豫选 1920×1080。要是素材本身就是 720p,或者你只是随便发发,那 720p 也行。

但有时候啊,现成的模板可能不完全符合你的需求,比如帧率。电影感强一点的可能要 24p(23.976fps),拍人像或者日常可能用 30p(29.97fps),运动画面多或者玩升格的可能要 60p。这时候就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序列设置里,找到“设置”选项卡,自己把“帧大小”(也就是分辨率)老老实实改成 1920 乘以 1080。帧率(时间基准)也根据情况选对。像素长宽比?方形像素(1.0)!这个通常不用动,除非你处理一些特殊的广播级素材,咱们日常拍的视频基本都是方形像素。场序?无场(逐行扫描)!现在大部分设备拍出来都是逐行的。音频?采样率 48000Hz 是标准。名字随便起一个,比如“我的第一个16比9大片”。点确定,一个空的 16:9 的时间轴就诞生了。
接下来就是导入素材。把你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图片一股脑儿拖进项目面板。这里头就热闹了,你可能会发现,哎呀,我手机竖着拍了一段,比例是 9:16!我无人机拍了一段,可能是 4:3!或者我从网上下载的某个视频,分辨率稀奇古怪!这些非16:9的素材,直接往你辛辛苦苦建好的 16:9时间轴里一扔,问题就来了。
如果是竖屏的 9:16 视频扔进 16:9 的序列,两边肯定出现大黑边,看着难受死。这时候怎么办?你不能直接拉伸啊,人会变胖变矮的,画面也会扭曲,丑拒!最常见的办法是选中素材,到“效果控件”面板,调整它的“缩放”(Scale)属性,把它放大,让画面填满 16:9 的区域。但这样做的代价是,竖屏素材上下两边会被裁掉一部分。你看直播平台那些处理竖屏视频的方法,很多就是中间主体放大填满,两边用虚化了的同一段视频填充,或者加个背景图。在PR里,你可以把原视频复制一层,放在下面轨道,然后把下面那层的“缩放”放大到撑满画面,再给下面那层加个“高斯模糊”效果,调大模糊度,做出那种虚化背景的效果。这虽然不是纯粹的 16:9 画面内容,但在 16:9 的容器里至少看起来没那么突兀。
如果是 4:3 的素材,扔进 16:9,左右会有黑边。处理方法类似,放大素材裁掉上下,或者加背景。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你的素材内容和你想要的效果。有些怀旧的视频,保留 4:3 的黑边也未尝不可,反而有种年代感。但大多数时候,为了画面统一性,咱们还是倾向于填满。
所以你看,虽然是“剪辑 16:9 的视频”,但这不仅仅是把本身就是 16:9 的素材丢进去那么简单,它还涉及到如何处理那些“非主流”比例的素材,让它们在16:9这个框架里和谐共处。这是一个取舍和调整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更像是在有限的画框里玩构图的游戏。
素材都扔进时间轴了,各种比例也都调整得差不多能看了,真正的剪辑工作才算开始。PR的时间轴就像一个手术台,你的素材是待处理的组织。用剃刀工具(快捷键 C)切开不需要的部分,用选择工具(快捷键 V)拖拽调整顺序。删除不好的镜头,保留精彩的瞬间。让画面和声音对上,让故事流畅地讲出来。这个过程,跟是不是剪辑 16:9 本身关系不大,这是剪辑的核心技艺。但你心里得一直装着那个16:9的画框:这个镜头放大后,主体是不是还在画面中央舒服的位置?字幕放在哪里才不会被人物挡住?远处那个风景,在 16:9 里显得多开阔?
你可能会需要一些转场,让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更自然。PR自带的转场效果很多,但我个人的经验是,越简单的越好用,比如交叉溶解。花里胡哨的转场用多了,反而分散注意力,显得不专业。
字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 16:9 的画面下方区域留白加字幕是比较常规的做法。用PR自带的文字工具创建字幕条,或者导入 SRT 文件。调整字体、大小、颜色、位置。记住,字幕不能太靠边,也不能挡住画面主体。在 16:9 的视野里,给字幕留点呼吸空间很重要。
再进一步,就是调色和音频处理了。调色能极大地提升你 16:9 视频的观感。让画面色彩更鲜活,或者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氛围。PR里有 Lumetri Color 面板,各种预设(LUT)或者手动调整,都能让你的画面焕然一新。别小看这一点点的颜色改变,它能让你的 16:9 画面看起来更“值钱”。音频方面,调整音量、降噪、加点背景音乐或音效,都能让你的视频“声”临其境,不再是干巴巴的画面堆砌。这些都是让你的16:9成品更完善的细节。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导出!辛辛苦苦剪了半天,最后导出设置错了,功亏一篑。找到“文件”菜单下的“导出”->“媒体”。弹出的导出设置窗口,又是密密麻麻一堆选项。格式通常选择H.264,这是目前兼容性最好、最常用的视频编码格式,适合网络播放。预设里通常会有“匹配源”,但如果你的序列本身就是 16:9(比如 1920×1080),选它问题不大。关键是输出设置里的“基本视频设置”。
分辨率那里,必须确保是1920×1080或者1280×720等标准的16:9比例。别不小心勾了什么奇怪的选项给改了。帧率也要和你的序列设置保持一致。
再往下是码率设置。这玩意儿直接影响文件大小和画质。PR里一般用 CBR(固定码率)或者 VBR(可变码率)。VBR 分 1 次或 2 次编码,2 次编码压出来画质更好点,但时间更长。码率的数值多少合适?没有绝对答案,取决于你的内容和发布平台。如果画面变化快、细节多,码率就要设高点。一般来说,1080p 的 16:9 视频,网络发布的话,VBR 1 次或 2 次,目标码率设个 15-20 Mbps 就很清晰了,最大码率可以设高点比如 20-30 Mbps。如果追求更高画质,可以往上加,但文件会变巨大。如果是 720p,码率可以设低一些,比如 5-10 Mbps。这是一个需要在画质和文件大小之间平衡的过程,多试几次,找到你认为最合适的那个点。
音频设置,AAC 格式,码率 192 或 320 kbps 都行。复用器?MP4 就行,这是容器格式。
检查所有设置,特别是输出的分辨率是不是16:9,码率是不是合理。然后点击“导出”按钮。看着那个进度条一点点往前爬,心里总会有点忐忑,不知道最终效果怎么样。
你看,用PR剪辑16:9的视频,它不是某个单一的操作,而是一整套流程,从最开始的新建序列,到导入素材处理各种比例问题,再到时间轴上的精雕细琢,加上转场、字幕、调色、音频这些辅助手段,最后到导出设置的临门一脚,每一步都得考虑清楚。特别是在处理那些非 16:9 素材时,更是考验你如何让它们融入这个“标准”画框的智慧。别怕麻烦,多尝试,多犯错(然后学会怎么改),慢慢地,你就能在PR里游刃有余地创造出你想要的那些漂亮、标准的16:9视频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