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第一次接剪辑的单子,是个婚礼快剪。三百块。我熬了整整两个通宵,交片的时候,手都在抖。客户回了一个“还行”,然后把钱转了过来。那一刻,我没觉得累,就觉得,成了。我,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好像就这样诞生在那个凌晨四点半,被泡面热气熏得模糊的房间里。
现在想想,那三百块,买的不是我的技术,买的是我的天真,我的肝,还有我对这个行业最初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热情。

接剪辑这个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漫长且永无止境的心理博弈。你的对手,是那些被称为“甲方爸爸”的客户,是永远不够用的时间,是你自己那颗时而膨胀时而脆弱的创作心脏。
很多人入行,第一关就卡在定价上。报高了,怕吓跑人;报低了,又对不起自己熬的夜、掉的头发。我刚开始也这样,扭扭捏捏,在微信对话框里输入一个价格,删掉,再输入一个更低的,再删掉,最后发出去一个几乎是做慈善的数字。你以为这是谦卑?不,这是在给自己埋雷。你用低价吸引来的客户,往往会对你提出最高的要求,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真正尊重过你的劳动价值。
真正的定价,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套价值体系的体现。它应该包括:你的技术水平、你的时间成本、你的设备损耗、你的创意价值,以及,你情绪劳动的补偿。是的,情绪劳动。跟一个颠三倒四、朝令夕改的客户沟通,其心力憔悴程度,丝毫不亚于在时间线上拉扯一万个镜头。所以,别怕,大胆地把你的价值亮出来。一个清晰的报价单,详细列出服务项目、修改次数、交付标准,那不是商业的冰冷,那是专业,是你的盾牌。
然后,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的人,会发给你一堆手机拍的、抖得像帕金森发作的素材,然后告诉你:“给我剪出电影感。”
有的人,会在你交片后消失三天,然后在周五晚上十一点突然出现,说:“在吗?我觉得还是第一版比较好,但你得把第二版的调色和第三版的BGM用上,哦对了,明天早上要。”
还有那些经典的:“你先做个样片我看看感觉”、“给我来个五彩斑斓的黑”、“这个logo,再大一点,同时再小一点”。
这些,都不是段子,是每一个接剪辑的剪辑师的日常。一开始,你会愤怒,会抓狂,会想顺着网线过去跟他真人快打。但慢慢地,你会被磨平,或者说,进化。你学会了在项目开始前,把一切丑话说在前面;你学会了用专业的口吻去引导一个完全不懂行的人;你学会了识别那些“有毒”的单子,然后礼貌而坚定地说:“抱歉,这个我可能做不了。”
学会拒绝,是接剪辑这门生意里,最重要的一课。它比你学会任何一个花里胡哨的转场都重要。
当然,这个行业里也不全是妖魔鬼怪。
我遇到过一个做纪录片的导演,他会把每一个镜头的场记和他的想法都整理成文档,发给我。我们沟通,更像是在共同创作,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指令。交片后,他不仅爽快结款,还给我写了一大段感谢的话。那一刻,你觉得之前受的所有委屈,都值了。那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所以,作品集就显得尤为关键。它不是你做过的所有东西的堆砌,而是你审美的宣告,是你能力的证明,是你用来筛选客户的过滤器。一个好的作品集,会帮你吸引来同频的人,那些真正懂得你价值的人。别拿那些你收了钱但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片子往上放,那是对你自己的背叛。
说到底,接剪辑,接的不仅仅是活儿,更是不同人的人生片段。你可能上一秒还在剪辑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下一秒就要处理一段沉静肃穆的葬礼追思;你可能为一支酷炫的广告片配上节奏感爆炸的音乐,也可能为一个企业的宣传片挑选最稳重、最值得信赖的旁白。
你的时间线,像一条被反复缝合的蜈蚣,蜿蜒爬行,串联起无数陌生人的欢笑、泪水、梦想和宣言。你坐在显示器前,这块小小的发光体,在深夜里,几乎成了你唯一的太阳。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有时候,你会陷入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剪辑,说穿了,就是把一堆碎片,按照某种逻辑重新排列组合。我们真的是在“创作”吗?还是说,我们只是一个高级一点的“裁缝”?当灵感枯竭,当被无尽的修改意见折磨得心力交瘁,当看到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被轻易地否定时,这种自我怀疑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几乎要把你淹没。
这时候,你需要跳出来。
去看看电影,不是去拉片,就纯粹地当一个观众。去读一本与剪辑无关的书。去楼下的小公园坐一坐,看看那些真实的人,听听那些真实的声音。把你自己从那条无限延伸的时间线上拔出来,重新插回生活的土壤里。
心态,真的,比技术更重要。技术可以学,可以练,但心态崩了,神仙也救不了你。你要明白,接剪辑首先是一门生意,你要养活自己。其次,它才是你的艺术追求。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让你既能体面地赚钱,又能保留创作尊严的平衡点,这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别被那些“大师”言论绑架,也别被廉价的单子消耗殆尽。找到你的领域,无论是专注做Vlog,还是深耕广告,或是成为某个垂直领域的专家。然后,在这个领域里,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
从最初那三百块的婚礼快剪,到现在,我依然在接剪辑。我依然会遇到奇葩的客户,依然会为了一个节奏点反复调整几十遍,依然会在深夜里对着屏幕发呆。但有些东西不一样了。我知道了我的价值,我敢于报价,也敢于拒绝。我不再把每一次的合作都看作是创作的升华,我接受了它就是一份工作,一份需要专业、耐心和沟通的,普通的工作。
而正是在这份“普通”里,偶尔,真的只是偶尔,当音乐、画面和情绪完美契合的那一瞬间,当一个故事在你的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时,你会再次找回最初的,那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快乐。
那感觉,真他妈的好。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