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剪辑视频怎么抠图”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团糟心的绿色,还有那些年被发丝边缘折磨到半夜的自己。这活儿吧,说简单也简单,现在AI一键搞定;说难也真难,难到能让你对着屏幕怀疑人生。所以,别指望有个万能公式,这更像一场你和像素点的斗智斗勇。
咱们先聊聊最经典,也最“硬核”的玩法:绿幕(或蓝幕)抠像。

为啥是绿色或蓝色?别问,问就是这俩颜色跟咱们黄种人、白种人、黑人的肤色都离得最远,计算机处理起来最省事,不容易把你脸上的肉也一起“抠”掉。这可是抠图界的“祖师爷”,也是效果最稳定、最可控的方法。但它的精髓,你得记住,一半功夫在前期拍摄。你前期拍得越烂,后期就得哭得越大声。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弄了块皱皱巴巴、深一块浅一块的绿布,灯光打得跟鬼片现场似的,主体身上还反射着幽幽的绿光。然后你把这素材扔进Premiere或者Final Cut,指望 Ultra Key
或者 Keylight
插件一键显灵?兄弟,那不是软件不行,是你把神仙都给难住了。
一个合格的绿幕拍摄现场应该是啥样的?
- 背景要平整、干净 :绿幕布必须拉得平平整整,不能有任何褶皱。那些褶皱会产生阴影,在后期就是一块块抠不干净的“牛皮癣”。
- 光线要均匀 :打在绿幕上的光,一定要均匀!死都得均匀!不能这边亮那边暗。你可以用测光表,或者最简单的,用眼睛看,确保整片绿色亮得像一块璞玉,而不是一块发霉的翡翠。
- 主体和背景分离 :人物离绿幕远一点,再远一点!这能减少绿色光“溢出”到人物身上,特别是头发边缘和衣服上。你肯定不想后期抠出来的人像顶着一圈“绿帽子”吧?这该死的 绿色溢出 ,是后期处理的头号公敌。
- 主体光要独立 :给人物打光,和给背景打光,是两码事。把人物的光打好了,轮廓清晰,立体感强,后期抠像的边缘才会干净利落。
前期做好了,后期就舒服多了。把素材拖进剪辑软件,加上抠像插件(比如AE里的Keylight,堪称神器),用吸管工具在背景的绿色上点一下。唰!背景透明了。但别高兴得太早,放大看,细节全是魔鬼。发丝边缘是不是还有杂色?半透明的物体(比如婚纱、玻璃杯)是不是处理得一塌糊涂?
这时候,就是考验你耐心的时候了。你需要反复调整插件里的各种参数,什么“屏幕增益”(Screen Gain)、“屏幕平衡”(Screen Balance)、“削黑/削白”(Clip Black/Clip White)……这些参数就像医生的手术刀,得一刀一刀精雕细琢。这活儿,有点像在给头发丝做微雕手术,没别的,就是磨。
聊完了硬核派,再来看看现在的“魔法派”——AI抠图。
这几年,算法简直是坐着火箭在发展。像剪映里的“智能抠像”、DaVinci Resolve里的“Magic Mask”,还有一些专门的在线工具,它们彻底颠覆了传统流程。你不需要绿幕,不管你身后是杂乱的房间还是人来人往的大街,鼠标框一下,或者点一下,AI就能自动识别主体,把人和背景分离开。
香不香?太香了。对于很多做短视频、Vlog的朋友来说,这简直是天降福音。省去了布置绿幕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你得明白,AI抠图,目前还只是一个“差不多”的解决方案。
它的问题在哪?
- 边缘不稳定 :在复杂的背景或者主体快速运动时,AI抠出来的边缘经常会像水波纹一样抖动,或者出现一些鬼畜的破绽。前一秒还挺完美,后一秒人物的耳朵可能就没了。
- 细节处理粗糙 :发丝、半透明物体、细小的空隙(比如手臂和身体之间的缝隙),这些地方往往是重灾区,AI经常会糊弄过去,留下一坨模糊的色块,看着就特别假。
- 依赖算力 :AI抠图其实是逐帧计算的过程,对电脑性能要求不低。有时候点一下“开始计算”,你就能去泡杯咖啡,顺便回几条微信了。
所以,AI抠图更适合那些对边缘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做一些搞笑视频、快速出片的内容。但如果你想做电影级别的特效合成,相信我,老老实实搭绿幕才是王道。
那么,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当然有,而且是专业人士最常用的。那就是Roto(动态遮罩/蒙版追踪)。
这可以说是最“笨”也是最强大的方法。当绿幕拍砸了,AI又不好使的时候,就得靠它来救命。简单说,就是用钢笔工具,一帧一帧地沿着你需要抠出的物体的轮廓画遮罩。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如果一个镜头有100帧,你可能就要画100次。
这过程极其枯燥,极其考验耐心,做Roto的后期人员,上辈子可能都是绣花的。但它的好处是绝对精准。你想让哪里是实的,哪里是虚的,完全由你掌控。当然,现在软件也提供了强大的追踪功能,可以自动跟踪你画的遮罩,能省不少事,但关键帧的微调,依然是逃不掉的苦差事。
说了这么多,剪辑视频怎么抠图到底该怎么选?
我的建议是,别做“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真正的老手,兜里什么家伙都有,看碟下菜。
- 拍Vlog、短视频,追求效率? 直接上 AI抠图 ,剪映或者其他工具点一点,快速出片,观众看得开心最重要,没人会拿放大镜看你视频的边缘。
- 拍剧情短片、广告、MV,有预算有条件? 必须 绿幕抠像 。前期把活儿干漂亮了,后期既省心,效果又好,能做出真正无缝的合成效果。
- 遇到棘手的镜头,比如实拍素材想换天? 这时候可以 混合使用 。比如,用AI先粗略抠出主体,然后针对处理不好的头发丝部分,再用
Keylight
这类传统插件配合遮罩进行精修。最后,如果背景里有个穿帮的电线杆,就用 Roto 手动把它擦掉。
技术永远在变,从手动Roto到绿幕,再到今天的AI,工具越来越“傻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思考可以停止。抠图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你的创意,是为了让画面讲述更动人的故事。
最终,工具会过时,但你对画面的审美、处理问题的思路,以及为了一个完美的边缘愿意死磕到底的耐心,才是你作为一名创作者,最值钱的本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