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PR怎么入门,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根本不是什么酷炫的转场,也不是什么复杂的调色,而是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母:I和O。对,就是PR剪辑入点出点这门手艺。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截取视频片段吗?太小儿科了。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兄弟,你离真正的剪辑,还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剪辑是什么?往大了说是讲故事,是创造情绪,是蒙太奇的艺术。但把这些虚头巴脑的词儿都扒掉,落到实处,落在你每一次敲击键盘的动作上,剪辑的本质,就是对“时间”的取舍。而PR剪辑入点出点,就是你用来取舍时间的那把手术刀,精准,且带着你自己的体温。

咱们先来点实在的。打开PR,随便拖一段素材到源监视器里。你看着画面里的人来人往,听着乱七八糟的现场音,你的任务是从这坨混沌里,找到你想要的那个“瞬间”。
你的手指会悬在键盘上。然后,就在主角抬眼的那一刹那,或者在音乐鼓点落下的那一帧,你的食指“啪”地一下,敲下 I
键。
“I”,In Point,入点。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它不是一个机械的指令。它更像一个宣言。你是在对这段素材说:“故事,从这里开始。”在这一帧之前的所有画面,对于你即将构建的这个叙事宇宙来说,都不存在了。它们被你一刀切掉,干净利落。这是一种权力,一种从无序中创造有序的权力。
然后,你继续播放。可能是一句完整的对白说完,可能是主角一个意味深长的转身,也可能只是一个空镜头里光影的微妙变化……在那个你觉得“够了,就到这儿”的时刻,你的中指会跟上,敲下 O
键。
“O”,Out Point,出点。
又是一次宣言:“故事,到此为止。”这一帧之后的所有喧嚣,也都被你隔绝在外。你手里剩下的,就是被你用 I
和 O
精准框选出来的,一段有意义、有情感、有信息的“时间切片”。
这,就是PR剪辑入点出点最基本的操作逻辑。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操作,这是一种呼吸。一吸,一呼。吸气时,你捕捉情绪的起点;呼气时,你释放情绪的终点。一个剪辑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呼吸的节奏里。
新手往往会犯一个毛病:卡得太死。比如一句话的开始设为入点,一句话的结束设为出点。没错,信息是完整了,但味道全没了。画面就像一个结结巴巴、不懂得喘气的演讲者,听得人难受。
真正的高手玩的是什么?是提前量和滞后感。
想象一下,一个角色要说一句愤怒的台词:“你给我滚出去!”新手会把入点设在“你”字发声的那一帧。但高手呢?他可能会把入点提前半秒,甚至一秒,把角色酝酿愤怒、嘴唇颤抖、胸口起伏的那个准备动作给包含进来。观众还没听到声音,就已经感受到了那股喷薄欲出的怒火。这就是入点的艺术。
出点也是一样。角色说完“滚出去!”,新手可能就在最后一个字音落下的地方敲下了 O
键。但高手会多留一两秒。他要让你看到角色说完话后,因为愤怒而急促的喘息,看到他眼神里未消散的火焰,甚至看到被骂者脸上错愕的表情。这个多出来的“尾巴”,就是情绪的余韵,让观众有时间去回味、去感受。
看到了吗?PR剪辑入点出点远不止是截取素材那么简单。它是在设计观众的情绪路径。你通过精确控制每一段素材的“呼吸”,来引导观众的情绪走向。
当然,光有感觉还不够,你得快。剪辑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效率活。别再用鼠标去拖拽素材的边缘了,那感觉就像用勺子去雕刻大卫像,太笨拙。键盘才是你的武器。
I
和 O
是基础。在时间线上,光标停在哪,按下 I
或 O
,就能直接定义选中片段的新入点和出点。
但更猛的是 Q
和 W
。这两个键,我称之为“毁灭与新生之键”。把光标放在时间线的一段素材上,按下 W
,光标之后的所有部分,咔嚓,一刀切掉,灰飞烟灭。按下 Q
,光标之前的所有部分,咔嚓,同样消失。这叫波纹剪辑,它不仅切掉了你不要的,还自动把后面的素材往前吸附,不留下一丝缝隙。在你处理大量对话、采访或者废片的时候, Q
和 W
的交替敲击,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音乐演奏,效率高到飞起。
还有呢? Shift + I
和 Shift + O
,能让你的光标在入点和出点之间瞬间移动,这在你需要精确定位的时候简直是神技。 Option/Alt + [
和 Option/Alt + ]
,能直接把片段的头或尾“拉”到你光标所在的位置,调整节奏的时候特别好用。
这些快捷键的组合,构成了你剪辑时的“肌肉记忆”。当你的大脑还在思考“这里的情绪是不是应该再快一点”的时候,你的手指已经自动完成了剪辑、拼接、调整的全套动作。到了这个境界,工具感就消失了,PR成了你思维的延伸。
而PR剪辑入点出点的终极奥义,我认为是J-Cut和L-Cut。
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唬人,但说白了,就是声音和画面的入点出点不同步。
J-Cut:声音(Audio)先进来,画面(Video)后进来。因为声音轨和视频轨的连接处形状像个字母“J”,所以得名。你肯定在电影里见过无数次:我们还看着上一个场景的空镜,下一个场景主角的声音就已经传过来了。这招能让场景过渡无比丝滑,还能制造悬念,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L-Cut:画面先进来,声音后进来。反之,形状像“L”。比如,两个人对话,镜头已经切到了听者的反应镜头,但我们听到的,依然是说话者的声音在延续。这极大地增强了对话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让观众的视点和听点分离开,信息量更大,也更高级。
实现J-Cut和L-Cut,靠的还是你对PR剪辑入点出点的精妙控制。你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对整个视音频片段进行 I/O
操作,而是按住 Option/Alt
键,单独选中音频或视频轨道,为它们分别设置不同的入点和出点。
这就是从“剪”到“编”的飞跃。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素材裁缝,你成了一个时间的魔术师。你在玩弄观众的感知,你在构建一个完全由你掌控的声画世界。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了。回去,打开你的PR,找一段最平淡无奇的素材。然后开始练习,只用 I
和 O
,去感受。感受那一帧的差别,感受那半秒的犹豫。试着让你的每一次敲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一个动作?还是为了隐藏一个线索?是为了加快节奏?还是为了放缓呼吸?
当你的每一次PR剪辑入点出点操作,都能回答这些问题时,你才算真正摸到了剪辑的门道。这门手艺,没有捷径,只有成千上万次的练习,直到 I
和 O
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你讲故事的本能。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