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PR怎么音频剪辑这个问题,简直是无数视频剪辑新手的“阿喀琉斯之踵”。画面剪得天花乱坠,BGM一配,人声一出,完了,整个片子瞬间垮掉,质感全无。要么人声小的听不见,要么背景音乐吵得要死,要么就是各种杂音、回音满天飞。这感觉,我太懂了。
很多人以为PR就是个剪视频的,对音频处理就那么回事儿。大错特错!PR里的音频工具,你要是真玩明白了,它就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工作站,足够你应付90%以上的需求。今天,咱就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直接上干货,聊聊我是怎么在PR里“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声音的。

梦开始的地方:基础剪辑与音量控制
咱先从最基本的说起。你把素材拖进时间线,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是视频轨道下面那条蓝色的、带着波纹的玩意儿。那就是音频,音频波形。
第一步,永远是学会“看”声音。
那个波形,就是声音的地图。波峰高的地方,声音就大;平坦的地方,声音就小,甚至是静音。哪里有“嗯嗯啊啊”的口水声,哪里有不想要的咳嗽,哪里是需要切掉的废话,通过看波形,一目了然。
这时候,你的第一个神兵利器就该登场了——剃刀工具(快捷键C)。就是它。C键。一把快刀。对着波形上那些你不想要的部分,咔咔两刀,选中,Delete。干净利落。这是最最基础的“物理剪辑”,把不好的东西直接移除。
剪完了,就该处理音量了。你有没有试过,一段视频里,有人说话声音跟蚊子叫一样,有人又跟打雷似的?这时候,就要调整音频增益。
右键单击音频素材,选择“音频增益”(Audio Gain)。这里面有个选项叫“正常化最大峰值为”(Normalize Max Peak to),我一般会把它设置到 -3dB 到 -6dB 之间。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这段音频里最大的声音,不要超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那些突然炸裂的声音就被压下去了,整体听感会舒服很多。这是一个批量处理音量不均的懒人妙招。
灵魂操作:关键帧的艺术
如果说剃刀是屠龙刀,那关键帧就是倚天剑。它处理的不是“有”和“无”,而是“强”与“弱”的平滑过渡。
最常见的场景:你想让背景音乐在人声出现时,优雅地变小;人声结束时,又缓缓地升起。这就是关键帧的舞台。
按住Ctrl(Mac是Command),鼠标在音频轨道中间那条线上点一下,就会出现一个菱形的小点,这就是关键帧。你在人声开始前点两个,人声结束后点两个。然后拖动中间那两个点下面的线,把人声部分对应的BGM音量拉低。
你会看到一条漂亮的“凹”形曲线。播放一下听听?音乐是不是像一个懂事的管家,在你需要说话时,悄悄退后,说完话又适时地出现?那种感觉就像你开着车,看到远处的红绿灯,平滑地、优雅地踩下刹车,而不是一脚急刹,把观众的耳朵颠得七荤八素。这就是细节,是质感。
懒人福音与进阶神器:基本声音面板 (Essential Sound)
Adobe自己也知道音频对很多人来说太玄学了,所以搞了个“基本声音面板”(Essential Sound Panel)。这玩意儿,简直就是音频处理的“一键美颜”。
在“窗口”菜单里找到它,点开。你会看到四个大类:对话、音乐、音效、环境。
你的音频是什么类型,就选中它,然后点对应的分类。
处理人声(对话) :选中你的口播音频,点击“对话”。里面有一堆预设。我最常用的就是“播客声音”(Podcast Voice),它会帮你稍微压缩一下声音,增加一点EQ,让人声听起来更饱满、更有磁性。还有一个大杀器是“修复”(Repair)选项卡,里面的“减少杂色”(Reduce Noise)和“减少混响”(Reduce Reverb),简直是救命稻草。你在一个有点空旷的房间录音,有回声?拖动“减少混响”的滑块试试。录音时空调没关,有持续的嗡嗡声?“减少杂色”拉一下。效果立竿见影!
处理音乐(音乐) :选中BGM,点击“音乐”。最重要的功能是 闪避 (Ducking)。勾选它,然后让它“相对于”你的“对话”轨道。这意味着,只要对话轨道一有声音,音乐轨道就会自动降低音量。你甚至可以设置它降低多少、淡化多长时间。这比你手动K关键帧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个基本声音面板,就是你从新手村出来,准备挑战第一个Boss时,系统送你的神装。它把很多复杂的效果器参数,都变成了简单易懂的滑块和按钮。
成为大神:玩转音频效果器
当你对声音有了更高的追求,觉得“一键美颜”已经满足不了你的时候,就该打开效果面板,进入真正的“自定义”领域了。这里我只说几个我几乎每个项目都会用到的。
参数均衡器 (Parametric Equalizer) :这就是传说中的 EQ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声音的雕刻刀。人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中频,低频太多声音会“闷”,高频太多会“刺”。用EQ,你可以精确地提升或衰减某个频段的声音。比如,感觉人声不够清晰,有点“糊”,可以试着在1-3kHz的范围内稍微提升一点点。感觉录音时喷麦了,有“噗噗”的低频声,就在100Hz以下切掉一部分。EQ是艺术,需要用耳朵慢慢去品。
多段压缩器 (Multiband Compressor) :这个有点复杂,但效果拔群。简单来说,它能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稳”、更“专业”,就像你在广播里听到的声音一样。它把声音分成几个频段(比如低、中、高),然后分别对每个频段进行压缩。这样,即使你说话时忽大忽小,它也能把大的声音压下来,小的声音提上去,让整体的动态范围保持在一个很舒服的区间。我通常会直接套用“广播”(Broadcast)这个预设,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降噪 (DeNoise) / 消除混响 (DeReverb) :这俩在基本声音面板里是简化版,在效果器里是专业版,提供了更多的参数给你调。当基本面板里的效果不够强力时,就来这里精细化处理。
我的个人工作流通常是这样的:
首先,用剃刀工具做最基础的清理。然后,把所有对话轨道的素材,用“音频增益”做一次大致的音量统一。接着,打开基本声音面板,把所有素材分好类,用预设和简单的滑块做初步的美化和降噪。最后,如果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再挂上参数均衡器和多段压缩器等效果器,进行精雕细琢。
记住,PR怎么音频剪辑的核心,不在于你懂多少个效果器的名字,而在于你的耳朵。永远戴上你最好的耳机去听,去感受。声音是有情感的,好的声音处理,能让你的视频情绪放大十倍。别再让糟糕的音频毁了你精心拍摄的画面了。动起手来,去驯服它,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