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剪辑的,谁没被音画同步这事儿折磨过?一个镜头拍得绝美,氛围感拉满,结果同期声里,要么是呼呼的风声,要么是隔壁老王家的狗叫,再不然就是自己紧张到结巴的吸气声。这时候,你要是还不知道视频剪辑音频和视频怎么分开,那这活儿,真就没法干了。
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里头的门道还真不少。它不是简单地“咔嚓”一刀,更像是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把一对天生绑在一起的“连体婴”给分离开,从此,画面归画面,声音归声音,各自美丽,又能重新组合,创造出1-1>2的奇妙效果。

第一步:斩断锁链,给音画“松绑”
你得先明白一个核心概念:在绝大多数剪辑软件里,你拖进时间线的一段视频素材,默认情况下,它的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是被“链接”在一起的。你动视频,音频跟着走;你切视频,音频也断了。像个甩不掉的跟屁虫。
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个“链接”给它干掉。这操作,在不同软件里叫法各异,但本质都一样。
在Premiere Pro (Pr) 里: 这玩意儿叫 “解除链接”(Unlink) 。你选中那段素材,右键菜单里明晃晃地写着呢。点一下,就看见视频和音频轨道之间那层若有若无的联系瞬间消失。从此,你拖动视频,音频纹丝不动;你删除音频,视频完好无损。爽不爽?当然,高手都用快捷键,选中素材, Ctrl+L (Windows) / Cmd+L (Mac) ,一秒松绑,这才是专业的范儿。
在Final Cut Pro (FCPX) 里: FCPX的逻辑有点不一样,它叫 “分离音频”(Detach Audio) 。选中你的视频片段,右键或者用快捷键 Control+Shift+S ,你会发现音频“duang”一下就跳出来了,变成一个独立的、绿色的音频条,躺在主故事线的下方。从此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在达芬奇 (DaVinci Resolve) 里: 达芬奇也差不多,你只要关掉时间线上方那个小小的“链条”图标,它就不再默认链接了。或者选中素材,右键,取消“链接剪辑”的勾选,效果一样。
至于剪映/CapCut: 手机端的大神就更简单粗暴了。选中视频,工具栏里找到一个叫 “提取音频” 或者类似名字的按钮,一点,音频就给你扒下来,单独生成一条音轨。简直是为懒人量身定做的。
所以你看,无论你用什么神兵利器,音画分离的第一步,永远是找到那个“松绑”的按钮。这是基础,也是一切骚操作的开始。
分开之后,我们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好了,现在音频和视频已经分家了。你是不是以为就是把烂掉的同期声删掉,然后配个BGM就完事了?太天真了!那只是最最入门级的操作。真正的大神,是把分离出来的音频和视频,玩出花来。
1. 拯救废片,起死回生
这当然是最常见的用法。你辛辛苦苦拍了一段绝美的日落空镜,结果录进去的全是游客的嘈杂声。怎么办?很简单,音画分离,把音频轨道直接删掉或者静音。然后,去找一段干净的环境音,比如海浪声、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垫在下面。瞬间,一个充满意境的镜头就诞生了。
再比如,你拍了一段采访,人物话说得挺好,但中间有个刺耳的咳嗽声。如果音画是绑定的,你把咳嗽声那段切掉,画面也跟着跳一下,非常突兀。但你把它们分开后,就可以只在音频轨道上动刀,把咳嗽声切掉,然后把前后的音频稍微做个交叉淡化,听起来就平滑过渡了。而画面,从头到尾,都是完整的。这就是专业感。
2. 玩转J-Cut和L-Cut,让转场丝般顺滑
听过J-Cut和L-Cut吗?这可是让你的片子从“小白作品”一秒进阶到“电影感”的秘密武器。
L-Cut :简单说,就是 声音先行 。比如,画面A里的人还在说话,但画面已经切到了下一个场景B。观众先听到了A的声音延续,然后才看到B的画面。这在对话场景里特别常用,能让节奏更流畅,避免了“你说完我看你,你看完我说你”的乒乓球式剪辑。
J-Cut :反过来, 画面先行 。画面B已经出现了,但我们听到的还是上一个场景A的声音。这通常用来制造悬念或者引导观众情绪。比如,画面是主角惊恐的脸,但声音却是门外传来的脚步声。
看到没?要实现这两种高级剪法,前提是什么?没错,就是音频和视频必须分开!只有分开了,你才能让音频轨比视频轨长那么一小截,或者短那么一小截,形成那个漂亮的“J”形或“L”形。
3. 声音的蒙太奇:创造全新的世界
当你把声音和画面彻底视为两种独立的素材时,你的创作空间就无限大了。
你可以把A视频里的关门声,用到B视频里。你可以把一段采访里的人声提取出来,变成画外音,然后画面配上各种相关的资料镜头,这不就是纪录片的经典叙事手法吗?
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是把原始视频的同期声分离出来后,并不急着删掉。我会把它静音,或者把音量拉到非常非常低,比如-30dB。然后,再配上我想加的音乐和音效。这样做的结果是,整个片子既有音乐带来的情绪,又保留了一丝丝现场的环境感,那种极其微弱的、几乎听不见的环境声,会让你的片子听起来更“真实”,不那么“悬浮”。
说到底,视频剪辑音频和视频怎么分开,技术上只是一次右键点击,但思维上,却是一次彻底的解放。它让你不再受限于“眼见之物,即耳闻之声”,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声音和画面的指挥家。你可以让鸟鸣出现在没有鸟的画面里,也可以让内心独白响彻在喧闹的街头。
记住,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庸。它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是情绪的催化剂,是节奏的节拍器。当你真正学会了如何拆分、重组、驾驭它们,你的剪辑,才算真正地入门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