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必看教程:究竟怎么样剪辑歌曲才能好听又高级?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刷短视频,BGM切换得那叫一个生硬,上一秒还沉浸在抒情慢歌里,下一秒“Duang”地一下就切到个超嗨的电音,情绪瞬间断片,感觉就像坐过山车被人从后面猛推了一把。或者,你兴致勃勃地想给自己剪个年度Vlog,结果配乐这里短一截,那里多一截,情绪完全搭不上,最后只能用软件里那些千篇一律的模板。

那种感觉,真的,挺挫败的。

怎么样剪辑歌曲

很多人一提到怎么样剪辑歌曲,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一堆复杂的软件界面,什么AU、Logic Pro,光是那些按钮和参数就足够让人望而却步了。然后就觉得,算了,我不是专业的,搞不定。

打住!今天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这事儿。把那些专业术语先扔一边,咱们聊点实在的,聊点能让你立刻上手,并且剪出来的东西立马“不一样”的干货。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首先,你得颠覆一个观念:剪歌,技术是其次的,听感才是王道。你的耳朵,就是你最牛X的评判官。软件只是你的手,帮你把耳朵听到的“对的感觉”实现出来而已。别被工具绑架了。

那么,这个所谓的“对的感觉”从哪儿来?

第一步,忘掉鼠标,先动你的脚。

不开玩笑。在你打算对一首歌“动刀”之前,先把它放出来,闭上眼睛,用你的脚、你的手、你的头,随便哪个部位,跟着打拍子。你感受到的那个“动次打次”的律动,那个让你忍不住想点头的节奏,就是一首歌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点

这玩意儿至关重要。

为什么那么多剪辑听起来很“尬”?就是因为下刀的地方不对,切断了音乐的脉搏。一首歌就像一个人在走路,你总不能在人家抬脚到一半的时候把画面定格吧?那多别扭。你得在他一步稳稳踩在地上的时候切,这才顺。

所以,剪辑的第一要义,也是最最基础的一招,就是踩点。在软件里,音乐会显示成一条有高有低起伏的波形图。那些最明显的、像山峰一样凸起的尖尖,通常就是鼓点最重的地方。你的剪刀,就要瞄准这些“山峰”的最高点,或者紧挨着它的地方下手。

别犹豫,咔嚓一刀下去。你把两段不同歌曲的鼓点对齐,再听听看,是不是瞬间就感觉顺畅多了?这就是踩点的魔力。它解决了音乐剪辑里50%的“生硬”问题。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

第二步,别做“一刀切”的莽夫,学学“渐变”的温柔。

踩点对了,解决了“什么时候切”的问题。但“怎么切”又是另一门学问。

直接一刀剪断,再拼上另一段,这叫“硬切”。在某些需要强烈转场、制造冲击感的MV或者节奏感强的视频里,这么干没问题。但大多数时候,尤其是你想让两首歌自然地衔接,硬切就会显得特别突兀。

这时候,两个魔法工具就该登场了:淡入淡出(Fade In/Fade Out)交叉淡化(Crossfade)

淡入淡出,顾名思义,就是让一段音乐的声音从小到大(淡入),或者从大到小(淡出)。这简直是音乐的“礼貌用语”。一段音乐的结尾,你别让它戛然而止,给它一个几秒钟的淡出,声音慢慢消失,像一个优雅的告别。另一段音乐的开头,也别让它“Duang”一下就炸出来,给个淡入,让听众有个心理准备。

这个操作有多简单?几乎所有的剪辑软件,你只要把鼠标放到音频块的边角上,就会出现一个可以拖动的小点或者图标,拉一下,淡入淡出的效果就有了。就这么个小动作,能让你的作品质感瞬间提升一个档次。它制造了一种呼吸感,让音乐的衔接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交叉淡化,更是高手进阶的必备神技。想象一下,A歌要结束了,B歌要进来了。你不是让A歌完全消失了B歌再进来,而是让它们有一段短暂的“重叠拥抱”。在重叠的区域里,A歌的声音逐渐变小,同时B歌的声音逐渐变大。

这个过程,就像电影里的转场镜头,一个画面叠在另一个画面上,然后慢慢过渡。用在歌曲剪辑里,能创造出一种天衣无缝的融合感,尤其是在两首风格、情绪相近的歌曲之间切换,效果绝了。听众甚至都感觉不到你换歌了,只会觉得,“哇,这段音乐的情绪好连贯”。

很多视频剪辑软件,比如剪映、CapCut,你把两段音频拖到重叠在一起,它甚至会自动帮你生成交叉淡化的效果。简直是懒人福音。

第三步,当个“调味师”,别只会用盐。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踩点和淡化,恭喜你,你已经打败了80%的业余剪辑者。但想让作品更上一层楼,我们得聊聊“调味”了。

这里说的“调味”,主要是指均衡器(EQ)

听起来是不是又专业了?别怕。你把它想象成你家音响上的“高音”和“低音”旋钮就行。

EQ的作用,就是帮你增强或减弱一首歌里特定频率的声音。比如,你觉得一首歌的鼓点不够带劲,不够“咚咚咚”地敲击心脏,那你就可以用EQ把低频部分(也就是Bass)稍微往上推一点。瞬间,这首歌就变得更有力量了。

再比如,你想把一段有人声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但又不想让歌声太抢戏,干扰你看视频。怎么办?用EQ把人声所在的中频部分稍微拉低一点点。这样,人声就“退后”了,既保留了歌曲的旋-律,又不会喧宾夺主。

当然,EQ是个精细活,但对于初学者,你不需要懂那些复杂的赫兹(Hz)参数。很多软件都有预设,比如“人声增强”、“重低音”、“流行”等等,你挨个点着试试,听听哪个效果最符合你的心意。记住,听感为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讲一个“故事”。

咱们折腾半天,怎么样剪辑歌曲?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服务于你的内容,为了表达一种情绪,讲一个故事。

在你动手剪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感觉?是热血沸腾,还是温柔治愈?是轻松愉快,还是紧张悬疑?

你的剪辑,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情绪来展开。

比如,你想做一个旅行Vlog,从宁静的清晨出发,到中午的喧嚣城市,再到傍晚的静谧海滩。那你的配乐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情绪起伏?从舒缓的民谣,慢慢过渡到节奏感强的流行乐,最后再用一段轻柔的纯音乐收尾。而你在剪辑时用的技巧,无论是硬切还是交叉淡化,都应该是为了让这个“情绪故事线”更流畅。

别为了剪而剪。音乐是有灵魂的,你的剪辑,就是在给这些灵魂重新编排,让它们合唱一出属于你的戏剧。

所以,别再被那些复杂的教程吓到了。从最简单的开始,打开你的剪辑软件,随便拖一首歌进去。

  1. 找到那条跳动的“心电图”,找到它的 鼓点
  2. 试着在鼓点上剪开,再拼上。
  3. 玩一玩 淡入淡出 ,感受声音渐变的美。
  4. 把两首歌叠在一起,看看 交叉淡化 的神奇效果。

去试,去犯错,去凭你的直觉和耳朵做判断。你的第一个、第二个作品可能依然粗糙,但当你剪出第一个让自己都忍不住跟着抖腿的节奏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剪辑歌曲,从来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技术活儿,它更像是一场你和音乐之间的对话。而你,就是那个手握剪刀的导演。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659.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2-12-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