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剪辑软件,导入贾宝玉的素材,我都觉得像是在招魂。真的,不是夸张。你面对的不是一堆数据,不是几段影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碎裂开的灵魂。做贾宝玉视频剪辑,最忌讳的就是把他剪成一个风流公子,一个滥情的富二代。那简直是对曹公最大的侮辱。
太多人误解他了。一提起贾宝玉,标签就来了:“渣男”、“中央空调”、“妈宝男”。可笑。如果你剪辑他的时候,脑子里只有这些,那你最好还是去剪点别的吧,别来糟蹋他。

我的剪辑思路,从来都只抓两个字:一个“痴”,一个“痛”。
先说“痴”。这不是傻,是一种超越世俗逻辑的纯粹。剪他的“痴”,光影和节奏就是你的画笔。想想他第一次见黛玉时那个眼神,那句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时候,你的镜头必须给特写,必须慢下来。把周围所有嘈杂的人声都压下去,甚至做一点点升格(慢动作),让空气都凝固在那一刻。观众要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惊艳,而是一种宿命感的降临。音乐?千万别用那种大鸣大放的古风歌,俗。要用那种空灵的,带一点点迷幻的轻音乐,仿佛是前世的回响。
剪他为女儿们写的那些诔文、祭文,剪他在大观园里那些“无用”的时光,比如和姐妹们作诗,帮香菱换裙子,闻着冷香丸发呆……这些片段,才是贾宝玉的“痴”的骨血。做贾宝玉视频剪辑,就是要放大这些被世人看作“不务正业”的瞬间。我会用大量的交叉溶解,让这些美好的画面如梦一般流淌。色调上,我会把饱和度拉高一点,偏暖,营造一种“黄金时代”的质感。就像一场永远不想醒来的梦。节奏要缓,要散。像散文,而不是小说。因为贾宝玉的生命,在那个阶段,就是一首无韵的诗。
然后,就是“痛”。这个“痛”,是撕裂。是从梦境坠入现实的粉身碎骨。
剪辑他的“痛”,转场就是一把刀。上一秒还是他和黛玉在沁芳闸桥边共读西厢,岁月静好,下一秒,就可以用一个快速的闪白,直接切到黛玉焚稿。那种反差,那种毫无准备的冲击力,才能让观众的心跟着一起被捅穿。我喜欢用声音来做文章。比如,在最悲痛的时刻,我会把所有的背景音乐都抽掉,只留下他声嘶力竭的哭喊,或者,是死一般的寂静。那种寂静,比任何悲伤的BGM都更有力量。
色彩,更是要狠。大观园被抄家那一夜,色调必须是阴冷的青蓝色调,把原本的富丽堂皇全都压下去,只剩下绝望。他迎娶宝钗那场戏,满眼的红,但我要把这个“红”调得特别诡异,刺眼,像血。通过调色,让这场所谓的“喜事”看起来像一场盛大的葬礼。这就是贾宝玉视频剪辑的叙事魔法。你不是在复述故事,你是在表达情绪,在传递一种感觉。
很多人剪贾宝玉,喜欢用画外音,用旁白去解释他的行为。我极少这么做。他的眼神,他的动作,他的泪,就是最好的旁白。比如他被父亲毒打后,躺在床上,袭人来探望,他第一反应是关心袭人的手有没有被打疼;晴雯被赶走,他偷偷去探望,两人相对无言,只有泪千行。这些细节,你用镜头语言去强调,去放大,比一万句“他很善良”都有用。用一个长镜头跟着他踉跄的脚步,用一个面部特写捕捉他欲哭无泪的表情,这种无声的控诉,才是高级的。
做一个贾宝玉视频剪辑,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你在剪辑贾宝玉的同时,也在剪辑那个曾经理想主义、不肯与世界妥协的自己。他的“痴”,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对美好事物的执念?他的“痛”,又何尝不是我们在成长中,被现实敲打得头破血流的写照?
我剪他,剪到最后,常常分不清是心疼他,还是在心疼那个曾经也想对抗世界的自己。他最后出家,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给父亲磕了一个头。很多人把这里剪得特别悲壮,配上激昂的音乐。我不。我会把风雪声做得特别大,盖过一切,画面只剩下那个渺小的、穿着红色斗篷的背影,渐行渐远。没有BGM,只有风雪。因为他的结局,不是什么解脱,也不是什么顿悟,就是一片彻骨的寒冷和荒芜。
这,才是我心中的贾宝玉。一个最温柔的反叛者,一个最清醒的疯子。我的剪辑,就是要为这个被误解了百年的少年,作一次小小的、但足够真诚的辩护。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