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如何剪辑影视?独家秘笈,零基础也能剪出电影感大片

pr如何剪辑影视这个话题,我总觉得,市面上九成的教程都说错了重点。真的。他们教你工具,教你点哪个按钮,但没人告诉你,剪辑的灵魂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你学会了所有快捷键,结果剪出来的东西还是像一杯白开水,平淡,乏味,没人想看第二遍。

所以,咱今天不走寻常路。不给你罗列菜单,我要跟你聊聊,一个片子,从一堆乱七八糟的素材,到最后能让人看得进去、甚至拍案叫绝,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pr如何剪辑影视

一、剪辑师的“洁癖”:一切从素材整理开始

拿到素材,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特兴奋,猴急地想把视频拖到时间线上开始切切切?

打住!这是新手最容易掉进去的坑。

一个职业剪辑师,拿到素材后的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你可能都看不到他在时间线上放任何一个镜头。他在干嘛?他在建仓。没错,就是盖仓库的那个“仓”。

素材整理,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剪辑的命脉,是地基。你房子盖得再漂亮,地基是歪的,迟早得塌。想象一下,你拍了几十个小时的素材,分了七八个场景,每个场景又有十几条(take),摄影师还用了A、B两个机位。你要找一个特定镜头里,演员某个眼神的特写……请问,你去哪儿找?在一个叫“未命名001”的文件夹里翻到天荒地老吗?

所以,第一步,永远是建立一套逻辑清晰的文件夹结构。比如:

  • 项目总文件夹
    • 01_视频素材 (Video Footage)
      • Scene 01
        • CAM_A (A机位)
        • CAM_B (B机位)
      • Scene 02
    • 02_音频素材 (Audio)
      • 现场收音 (On-set Audio)
      • 音乐 (Music)
      • 音效 (SFX)
    • 03_工程文件 (Project Files)
    • 04_导出文件 (Exports)
    • 05_图片及其他 (Graphics & Stills)

这还只是在你的硬盘里。进了PR,更要细致。在项目面板里,用“素材箱(Bin)”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甚至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记好坏。比如,导演在现场喊“这条过了!完美!”的,你就标个绿色;感觉一般的,标个黄色;完全不能用的,直接标个红色藏起来。

还有,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是顶级神机,请务必、一定、千万要创建代理(Proxy)!别觉得浪费时间。这几小时的转码,会让你在后面几十个小时的剪辑工作中,享受到丝般顺滑的体验,不然4K、8K素材能卡到你怀疑人生。

这套准备工作做下来,你才真正拥有了“掌控”素材的能力。你不是在被素材淹没,而是像个将军,俯瞰着你的百万大军,随时调兵遣将。

二、不是“剪”,是“找”:粗剪的艺术

好了,准备工作就绪,现在进入粗剪阶段。

剪辑,到底剪的是什么?是故事,是情绪,是节奏。而这一切,都藏在你那堆素材里。所以,粗剪的核心,不是“剪辑”,而是“寻找”。

别急着按照剧本一板一眼地拼凑。先做一件事:看。

就是看。反复看。把所有素材,包括那些导演喊“卡”之前的准备瞬间,和喊“卡”之后演员松懈下来的片刻,全都看一遍。你得像个侦探,在成堆的废片里找到那零点几秒的、演员眼神里闪过的一丝犹豫,或者是一个不经意但无比真实的小动作,那才是金子。

把这些你觉得“对劲儿”的片段,通通挑出来,扔进一个新的序列里。这个序列,你可以叫它“备选镜头”或者“精华集”。这时候,你手里握着的,就不再是冰冷的素材,而是一张张可以打出去的“好牌”。

然后,再开始搭建故事。把这些精华片段按照故事的逻辑顺序,大致排列起来。不用管什么精细的卡点,不用管镜头长度,甚至声音都可以先乱七八t糟。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故事的骨架给搭起来。让这个故事能从头到尾,基本顺畅地讲下来。

这个过程很痛苦,很漫长,甚至会让你觉得很挫败。但相信我,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扎实的粗剪,决定了你片子70%的成败。

三、让剪辑“呼吸”:节奏感快捷键的舞蹈

粗剪完成,骨架有了,接下来就是精剪,给它添上血肉。

这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谈论“剪辑”本身。而精剪的灵魂,是节奏感

什么是节奏?它不是把每个镜头都卡在背景音乐的鼓点上,那是MV,不是影视。影视的节奏,是情绪的流动,是信息的传递,是观众的呼吸。

一场紧张的追逐戏,镜头要短、快、碎,信息量爆炸,让观众喘不过气来。一场深情的告白戏,镜头就要长,要稳,给足演员表演的空间,让情绪慢慢发酵,渗透进观众的心里。

这就要用到剪辑师最亲密的战友——快捷键

忘了鼠标吧。一个成熟的剪辑师,工作的时候左手几乎是粘在键盘上的。J、K、L键控制播放、暂停、快进,是你的方向盘。Q和W键(波纹剪辑),是你的手术刀,一刀下去,多余的部分被切掉,后面的素材自动跟上,天衣无缝。这比你用鼠标拖来拖去,效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还有J-cut和L-cut,这俩兄弟是让对话场面变得自然的法宝。所谓L-cut,就是画面已经切换到下一个人了,但上一个人的声音还在延续。J-cut则相反,下一个人的声音先进来了,画面才切过去。这样一来一回,对话就像在真实世界里发生一样,有来有往,充满了呼吸感,而不是生硬的“你一拍,我一拍”。

把快捷键练成肌肉记忆,你才能把全部的精力,从繁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时间线上的那个故事,去感受它的起承转合,去调整它的呼吸节奏。

四、被忽视的王者:声音设计的力量

很多新手剪辑师,花90%的精力在画面上,最后随便找个BGM一铺,完事。

大错特错!

声音,是影视作品的另一半生命。有时候,它甚至比画面更重要。

你的精剪做得差不多了,请把画面关掉,只听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是单薄的人物对白?还是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世界?

声音设计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1. 人声(Voice) :对白要清晰,音量要平衡。有时候需要做降噪处理。
  2. 音乐(Music) :背景音乐是情绪的催化剂。它能告诉你,这里是悲伤,那里是激昂。但记住,音乐不是万能膏药,不要铺得太满。有时候,沉默比任何音乐都更有力量。
  3. 音效(Sound Effects)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最能提升质感的部分。关门声、脚步声、风声、键盘敲击声、甚至人物衣服的摩擦声……这些细微的环境音和动作音效,共同构建了一个可信的世界,让观众“身临其境”。

花点时间,去为你的片子仔细地做声音。你会发现,当声音变得丰满立体,你的画面,仿佛也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五、最后的魔法:用调色给情绪上妆

剪辑的最后一步,也是最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一步,就是调色

调色分为两步:一级校色(Correction)和二级调色(Grading)。

  • 一级校色 :目的是“修正”。把不同机器、不同光线下拍摄的素材,调整到统一、正常的曝光、白平衡和色彩水平。让白色的东西看起来就是白色,黑色的东西就是黑色。这是技术活,是为了“准”。
  • 二级调色 :目的是“创作”。这是艺术活,是为了“美”。你希望你的片子是什么情绪?温暖、怀旧?那就加点黄橙色调。冷酷、科幻?那就抽掉饱和度,加点蓝色或青色。看看那些经典的电影,《黑客帝国》的绿色,《天使爱美丽》的暖黄色,色彩本身就在讲故事。

在PR里,Lumetri颜色面板已经足够强大,它能帮你完成从校色到风格化调色的绝大部分工作。不用追求复杂的LUT(色彩查找表),先学会用基础的曲线、色轮工具,去感受色彩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画面的情绪。

调色,就是给你的作品,上最后一道妆。妆画好了,它就精神焕发,光彩照人。

六、完美收官:导出的学问

终于,一切都完成了。别在最后一步掉链子。

导出设置,看似简单,其实也有讲究。最常用的格式是H.264,它能在文件大小和画质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码率(Bitrate)的选择,决定了你画面的清晰度。一般来说,1080p的视频,10-15Mbps足够了;4K的视频,可以设置到40-50Mbps。

导出前,仔仔细细地再看一遍全片。检查有没有跳帧、有没有错别字、声音有没有爆音。这是你对作品,也是对观众,最后的尊重。

这就是我理解的pr如何剪辑影视的完整流程。它远不止是操作一个软件那么简单。它是一门关于观察、感受、选择和重构的艺术。它需要你有建筑师的严谨,小说家的叙事能力,音乐家的节奏感,还有画家的色感。

很难,但也正因如此,才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077.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2-12-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