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电影录音剪辑第二期的培训,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第一期的时候,其实已经学到了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各种麦克风的类型、录音的技巧等等。但第二期更像是把我们从新手村直接扔进了高手竞技场,压力山大,但也贼刺激。
首先,老师上来就给我们灌输了一个观念:电影录音剪辑不仅仅是把声音录下来、剪辑好,更重要的是要用声音去讲故事! 要能通过声音烘托情绪、塑造人物,甚至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前我总觉得声音就是个附属品,现在才知道,它才是真正的灵魂啊!

这期课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实战演练。我们被分成了小组,要完成一个短片的录音剪辑工作。这个短片是个小成本的独立制作,讲的是一个都市白领的焦虑生活。拿到素材的时候,我简直崩溃,现场录音质量参差不齐,环境噪音巨大,演员的对白也略显生硬。
怎么办?硬着头皮上呗!
我们组的每个人都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降噪,有人负责对白剪辑,我主要负责音效的添加和氛围的营造。降噪是个体力活,一遍一遍地听,一点一点地抠,生怕把有用的声音也给抹掉了。对白剪辑更考验耐心,要保证对白流畅自然,还要修饰演员的口音和语速。
而我负责的音效,简直是如履薄冰。一开始,我直接往里堆各种音效,结果效果适得其反,声音太满太杂,反而盖住了剧情本身。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音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要学会留白,要让声音有呼吸感。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场景:女主角加班到深夜,独自走在空旷的街道上。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加了脚步声和车流声。但老师说,这样太平淡了,要让观众感受到女主角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于是,我尝试着加入了风声,一种很轻微、很飘渺的风声。同时,我还特意放大了女主角的呼吸声,让她听起来更加沉重和急促。最后,我还加了一段低沉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当这段场景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风声、呼吸声、音乐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却完美地诠释了女主角内心的情感。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电影录音剪辑的魅力所在。
除了实战演练,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声音设计的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利用声音的频率和音量来控制观众的情绪;如何利用声音的空间感来营造场景的真实感;如何利用声音的节奏感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等等。
他还给我们分析了很多经典的电影案例,比如《盗梦空间》的层层叠叠的音效,《沉默的羔羊》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声,《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的引擎轰鸣声。这些电影的声音设计都堪称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电影录音剪辑第二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声音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雨声、风声、鸟叫声,甚至人群的喧嚣声。我开始尝试着去分析这些声音的特点,思考它们在电影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我还发现,电影录音剪辑其实是一门很孤独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独自坐在黑暗的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声音,寻找着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当我们最终能够通过声音来感动观众的时候,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这次培训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我对一些专业软件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对声音的处理技巧还不够精湛,对声音的审美还有待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学习,不断实践,总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录音剪辑师。
总而言之,电影录音剪辑第二期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让我对声音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谢这次机会,让我有机会更近一步触摸电影声音的灵魂,也让我对接下来的职业道路充满了信心。未来,希望自己能继续在声音的世界里探索,用声音去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热爱,一种追求!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