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些刷爆朋友圈的短视频,或者让你废寝忘食的电影片段,除了内容本身够劲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看得那么顺畅,甚至常常意识不到画面是怎么切走的?对,很大程度上,奥秘就在于转场。这不是简单地把两个镜头像贴纸一样糊在一起,这是门艺术,一种悄悄引导观众情绪、把控节奏的魔法。说白了,一个高明的转场,能让你的片子从“能看”直接跃升到“好看”,甚至是“有感觉”。
想想那些糟糕的转场吧,突兀得像吃面条时忽然咬到沙子,瞬间把你从故事里拽出来。镜头A还在说东,啪一下,没有任何预兆,镜头B就来了,完全不搭界。观众心里咯噔一下,“什么鬼?” 这种生硬,简直是剪辑的大忌。好的转场呢?它就像呼吸,自然而然,有时甚至能让你觉得理所当然,好像故事本来就该这么流动。它不抢戏,它只是在幕后,用它特有的方式,推着故事往前走。

最基础的转场是什么?当然是硬切(Cut)了。听起来最没技术含量是吧?但别小看它。硬切是基石,是王道,用得好了,干净利落,冲击力十足。比如,一个角色紧张地盯着某个东西,下一秒硬切到那个东西的特写,唰——信息量瞬间爆炸,观众的心弦也被绷紧。或者用来表现并列关系、突然的状况、强烈的对比…… 硬切的强大在于它的直接和快速,不给你喘息的机会,就把你扔进下一个场景或下一个情绪里。高手知道,什么时候该“润物细无声”,什么时候就得来一记重拳,而硬切,就是那记重拳里最常用的。
再来说说那些带点“花活”的转场。比如叠化(Dissolve),一个画面慢慢消失,另一个画面同时慢慢浮现。这玩意儿自带一层忧郁或怀旧滤镜,特别适合表现时间的流逝、回忆、梦境、心理活动、或者人物之间情感的交织。你看着两个画面融在一起又分开,仿佛能感觉到时间的重量,或者人物内心的挣扎。但用多了呢?哦,那画面简直灾难,黏糊糊的,节奏全被拖垮。所以啊,叠化虽美,也要克制。
跟叠化有点像但感觉完全不同的,是淡入/淡出(Fade In/Fade Out)。淡出到黑或白,再淡入到下一个场景。这是电影里常见的段落结束或开始的标志,像是章节之间的句号。淡出到黑嘛,常常意味着一段时间过去了,或者一个情绪段落结束了,有点仪式感。淡出到白?哦,那个感觉更特别,有时是濒死体验,有时是天堂,有时是强烈的曝光,看你怎么玩儿。它比叠化更决绝,更像一个明确的“完结”信号。
然后是那些更具动感的转场,比如划像(Wipe)。一个画面被另一个画面像推土机一样推开、扫开。这个,怎么说呢,充满了上世纪电视节目或者老电影的味道,有时会显得有点土气,除非你是故意要那种复古范儿或者喜剧效果。比如《星球大战》里就特别喜欢用各种划像,那是他们的风格印记。但在大多数现代剪辑里,划像如果用得不得体,分分钟让你片子掉价。
再来,闪白(Flash)或闪黑。画面突然全白或全黑,再瞬间切到下一个镜头。这玩意儿用来表现强光、爆炸、晕眩、或者极快速的时间跳跃。啪!眼前一花,下一个画面已经完全不同了。它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能瞬间抓住观众注意力,也很适合用于音乐卡点,跟着鼓点或者重音来一下,燃!但同样,滥用就显得很廉价,好像你只会用这招来掩盖前后镜头的生硬。
高手是怎么玩转场的?他们不拘泥于这些“罐头”效果。他们玩的是内容转场。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什么叫内容转场?就是转场的动机来源于画面或声音本身。
最经典的莫过于匹配剪辑(Match Cut)。前一个镜头的某个元素(形状、动作、声音、概念)跟后一个镜头的某个元素是匹配的。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猿人抛起的骨头,划过天空,啪,瞬间变成了宇宙飞船。这就是匹配剪辑,连接了原始与未来,暴力与科技,牛逼到爆炸!匹配剪辑可以是视觉上的形状匹配,可以是动作匹配(一个人跳起来,切到另一个人落下),可以是声音匹配(一个声音结束,另一个类似或相关的声音开始)。它在形式上创造了一种流畅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主题或概念上建立联系,提供更深层次的意味。这需要你对画面有极强的洞察力,去发现那些潜在的联系。
还有声音 转场(Sound Bridge),这个常常被新手忽略,但至关重要。你可以让下一个场景的声音提前进入当前场景(J-cut),或者让当前场景的声音延续到下一个场景(L-cut)。比如,画面还是房间里人物的脸,但你已经听到了门外走廊的脚步声,这瞬间就制造了悬念和空间感。或者前一个场景的对话最后一句,延续到了下一个场景空旷的街头,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特别能烘托情绪。声音是连接不同画面的隐形线索,用好了,转场能丝滑得让你察觉不到。
别忘了跳切(Jump Cut)。正常来说,跳切是拍摄或剪辑的错误,画面中的主体位置或动作有明显的跳跃。但戈达尔这些电影大师把它变成了风格。有目的的跳切,能制造不安、焦虑、时间的快速流逝、或者一种纪录片式的粗粝感。它打破了连贯性,反而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画面之间断裂的原因。但用不好,就真是错误了,观众会觉得你没剪好。
还有那些更抽象的转场,比如通过颜色、光线、运动方向的变化来暗示转场。前一个镜头主色调是暖色,慢慢切到一个冷色调的场景,这种颜色上的对比本身就构成了转场。或者前一个镜头人物向左走,下一个镜头人物从右边画面进来向左走,这种运动方向的顺延,也能创造流畅感。
最重要的转场技巧是什么?不是会多少种效果,而是知道为什么要用。每一个转场都应该有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节奏?放慢节奏?制造紧张?舒缓情绪?隐藏瑕疵?揭示信息?连接两个看似无关的故事点?引导观众视线?它必须服务于你的故事和你想传达的情绪。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炫技,把所有学过的转场效果挨个儿用一遍,像个孩子拿到一盒新蜡笔,恨不得把所有颜色都涂上。结果呢?乱七八糟,看得人头晕眼花。高手的剪辑,很多时候是“无招胜有招”,大量的硬切,干净得体,然后在关键的地方,冷不防来一个漂亮的匹配剪辑或者声音转场,瞬间点亮画面,升华主题。
所以,别光盯着那些效果预设包里的花哨东西。先理解你想要达到的目的,想给观众什么感觉。然后去选择最合适、最不打扰观众的转场方式。有时候,最简单的硬切就是最好的选择。多看电影,多分析别人是怎么剪辑的,尤其是那些让你看得特别舒服、特别入戏的片子,他们的转场是怎么做的?去模仿,去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影视剪辑转场技巧,说到底,是剪辑师在屏幕上跳的一场无声的舞蹈,每一步,每一次连接,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和节奏,讲述着那个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多练习,多感受,你会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剪辑“手感”。记住,流畅和意义,永远排在酷炫的前面。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