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封神的古风剪辑歌曲,BGM一响,谁的江湖DNA动了?

凌晨两点,剪辑软件的轨道上密密麻麻,视频素材堆得像山,眼睛快要黏在屏幕上。就在你抓耳挠腮,觉得这一堆画面干瘪无味,灵魂出窍之际——忽然,你点开了一首收藏夹里的歌。

前奏的萧声一起,整个世界,安静了。

古风剪辑歌曲

那不是简单的背景音乐,那是开关,是钥匙,是直接把你、把所有观众,一脚踹回那个白衣胜雪、快意恩仇年代的任意门。这就是古风剪辑歌曲的魔力,一种近乎玄学的力量。它能让平平无奇的画面瞬间“开口说话”,让本已精彩的镜头直接“封神”。

我跟你讲,做我们这行的,或者说,但凡沉迷于用画面讲故事的人,电脑里谁还没几个压箱底的古风剪辑歌曲歌单?那不是歌单,那是军火库,是灵感枯竭时的救命稻草。有些歌,甚至都不需要看画面,单单是旋律,就足以在你的脑子里演完一整部八十集的电视连续剧。

你肯定听过那种。开场就是一阵急促的鼓点,配上电吉他或者贝斯的低吼,古筝和琵琶在里面疯狂穿插,像两把削铁如泥的软剑,交织出漫天剑影。这种歌,天生就是为“燃向”打戏而生的。什么叫“经费在燃烧”?就是这种BGM一响,主角必须从八十米高的悬崖上跳下来,毫发无伤,顺便还要在空中挽个三百六十度的剑花。每一个鼓点,都恨不得踩在刀刃相接的火花上,每一个音符,都是肾上腺素的催化剂。剪辑师在处理这种片段时,根本不是在剪辑,是在“卡点”,是在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音乐游戏。一个转场,一个眼神,都踩在鼓点上,那种舒爽,简直了!这种古风剪辑歌曲,就是要把你的心跳直接带到一百八,让你恨不得亲自披甲上阵,大喊一声“来将何人,报上名来!”

然后,画风一转,还有一种更要命的——“虐向”专用。

这种歌,通常有个极其温柔又残忍的开头。可能是一段幽幽的笛声,或是一声声清冷的古琴。它不急,慢慢地,一点点地,像剥洋葱一样,把故事里所有的糖都给你剥掉,露出里面血淋淋的核。歌词写的,全是求而不得,全是生离死别,全是“我本可以”。最绝的是,它的高潮部分往往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带着哭腔的、克制的、几乎要碎掉的吟唱。

这时候,画面里要是再配上一个红衣女主倒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或者主角隔着一道宫门,相望不能相守的眼神……得,弹幕里基本就哭成一片汪洋了。这种古风剪辑歌曲,它不是在唱歌,它是在递刀子,一刀一刀,精准地捅在你最柔软的地方。它把角色的悲欢离合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让你在屏幕前,一边骂着“作者没有心”,一边默默抽出一张又一张纸巾。这就是所谓的“BE美学”吧,用最美的旋律,讲最痛的故事。

当然,除了这两种极端的,还有一种格局更大的,我称之为“群像史诗”型。

这种歌曲,你一听就知道,它承载的不是一个人的爱恨,而是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一群人的命运浮沉。它的编曲往往极其宏大、复杂,各种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完美融合,层层递进。前奏悠远,仿佛拉开一幅泛黄的历史长卷,英雄、美人、枭雄、过客,悉数登场。歌曲的中间部分,旋律会变得激昂、复杂,仿佛无数条命运线开始交织、碰撞、缠绕,奏出整个故事最华彩的乐章。

剪辑师最爱用这种古风剪辑歌曲来做人物群像混剪。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饱经风霜的白发人;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到暗流汹涌的朝堂。一首歌的时间,展现一个王朝的兴衰,或是一个门派的荣辱。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高光、落幕,都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旋律的起承转合里。这种视频看完,你不会只记住主角,你会记住那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记住他们的选择和无奈。这种歌,给视频注入的是一种厚重的“宿命感”。

说到底,一首优秀的古风剪辑歌曲,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它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故事。它不仅仅是视频的“嫁衣”,更是视频的“灵魂”。它能用音符构建出一个独立于画面的叙事空间,与画面交相辉映,甚至,超越画面。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一首歌,去补完一整部剧;会因为一段BGM,而对一个原本无感的角色产生无限的怜惜与共情。

所以,别再小看那些在短视频平台、在Bilibili上被反复使用的旋律了。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正是因为它们精准地击中了我们深藏于心的某种情结——或许是对侠客仗剑走天涯的向往,或许是对古典悲剧美学的迷恋,或许,只是单纯地想在某个深夜,借一段旋律,做一个关于江湖的,盛大而虚幻的梦。

而我们这些沉迷其中的人,不过是在用别人的旋律,浇灌自己心中的那片桃花源罢了。那个世界里,永远有酒,有剑,有明月,还有那个一袭白衣,回眸一笑,便惊艳了整个岁月的,他或她。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384.html

Like (0)
Previous 2分钟前
Next 38秒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