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它们不好,唉,怎么说呢?就是啊,有时候,那些机构把这事儿包装得太…太梦幻了。好像交了钱,坐进那间有空调、有统一配置电脑的教室,按部就班学完几个软件——什么 Premiere 啊,Final Cut 啊,或者再高级点儿的 Avid——再吭哧吭哧剪几个指定的短片或者广告小样,出来就摇身一变成了“剪辑师”。这,这哪儿有那么简单啊?
真正的电影剪辑,那可不是光会按几个键,知道哪个工具是切断,哪个是加转场的事儿。那玩意儿,是跟节奏较劲,跟情绪死磕,跟画面里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喘息声掰扯的过程。它甚至不是技术活儿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感觉,一种对时间、对空间、对人心的把握。你在学校里学了软件,知道怎么导入导出,怎么加字幕,怎么调色基本,这些当然重要,是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东西。可剪辑的灵魂呢?那个在堆积如山的素材里找到金子,把原本可能毫无生气的片段,靠着你的判断、你的品味、你的理解,重新排列组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甚至改变观众感受到的意义的能力,这个,学校能教到几分?

说句实在的,很多时候,学校教的更像是“操作员”的速成班。让你能上手,让你知道流程,让你能去应聘一个初级的、执行性的岗位。他们会告诉你,这里是入点 (In),那里是出点 (Out),你需要按照剧本或者分镜头来剪,或者客户要你这样你就得这样。但他们往往很少能深入地告诉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切?为什么这个镜头要留这么长?为什么前面那个镜头要短促有力,后面这个却要拖沓绵长?这种“为什么”,这种潜台词,这种基于对电影语言深刻理解的选择,那才是剪辑的真功夫啊。
所以,当我看到那些培训学校大力宣传自己能让你“快速入行”、“掌握核心技术”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有点复杂。它们提供了机会,提供了入门的路径,尤其是对于那些非科班出身,或者完全零基础,连门都摸不着的人来说,有个地方能系统地教你软件,给你提供一个练习的环境,给你一些最基础的概念,这当然是功劳。毕竟,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嘛。但问题是,这个“门”后面,其实是一片更广阔、更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去摔打、去感悟的天地。
优秀的电影剪辑培训学校,我觉得吧,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它得有真正懂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不是那种只在象牙塔里搞研究的,得是真刀真枪在剪辑台上跟片子死磕过的,跟导演制片人吵过架(善意的!),通宵达旦改过无数个版本的“老炮儿”。他们才能告诉你,现实中的剪辑有多琐碎,又有多迷人。他们才能跟你分享,怎么处理导演和你的不同意见,怎么在有限的素材里“无中生有”,怎么把握那个最微妙的节奏点。他们甚至应该放很多经典电影、不同风格的电影片段,带着学生一点点分析,这个转场好在哪儿?这段蒙太奇凭什么能打动人?这才是干货啊。
此外,学校提供实践机会有多重要,简直不用说。光在教室里对着老师给的素材练?那不够。能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哪怕是低成本的、短小的项目里去,去感受那种时间压力、沟通成本、版本迭代的痛苦与快乐,这比什么都强。剪辑这活儿,太需要实战了。书本上的理论,老师口中的经验,再怎么精彩,都不如自己亲手去碰壁,去解决问题来得深刻。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培训学校。确实有些机构,它们收费不菲,但请的老师是业内有口皆碑的,课程设置也更注重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提供的资源和人脉也能给学生很大的助力。去这样的学校,如果你自己够努力,够悟性,那确实能少走很多弯路,拿到一张不错的敲门砖。但反过来,也有大量鱼龙混杂的,交了钱就给你扔几个课程视频或者一个简陋的机房,老师讲的都是网上随便就能搜到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学校,去了,可能就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所以,对于那些想通过电影剪辑培训学校入行的人,我总想多说两句。去之前,擦亮眼睛,多方打听,看看学校的口碑,听听过来人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他们的课程大纲和师资力量。别光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说什么“百分百就业”、“下一个知名剪辑师就是你”。这行当,天赋、努力、机遇,甚至一点点运气,缺一不可。学校能给你的,更多是一个起点,一个引路人。剩下的路,漫长得很,得靠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用无数个在黑暗机房里度过的日夜,用一次次推翻重来的勇气,用对着屏幕不断审视、不断感受的耐心,去慢慢磨练,去成长。
记住,剪辑是门手艺,更是门艺术。它需要技术作为支撑,但更需要你的头脑、你的心去感知,去创造。培训学校能教你拿工具,但能用工具创造出什么,全看你自己。选择一个对的电影剪辑培训学校,是迈出第一步,但绝不是终点,嗯,远远不是。它仅仅是那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剪辑人生路的起点边上,一个卖地图和工具的小铺子,仅此而已。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