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这事儿多高深,也不是要你去考个什么音频工程师证。普通人,想干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得找个工具。这“工具”嘛,无非就是软件或者在线工具。
先说软件。这玩意儿装在电脑里,通常功能更强大,更专业点儿。像Audacity,它是免费的,功能却一点不含糊,改改音频参数、加点效果啥的都能干,当然也包括咱们说的截取。再往上走,有更专业的Adobe Audition,那玩意儿功能多到你眼花,随便拉个菜单都能迷路,新手上手有难度,但精度和控制力是真没得说。用软件的好处是稳定,不吃网速(除了下载安装包),操作流程也更连贯。坏处就是你得先安装,有些好的软件还收费。

再来看在线工具。这年头网页版的东西越来越方便了。你搜一下“在线音频剪辑”,能出来一大堆网站。它们通常界面简单,打开网页就能用,把你文件传上去,咔咔几下点完,下载走人。图的就是个方便快捷,不用在自己电脑上装任何东西。但缺点也很明显:高度依赖网速,文件大小可能有限制,而且功能比较基础,很多高级调整做不了。要是赶上那网站弹广告弹到你崩溃,或者上传下载速度慢到你怀疑人生,那真是糟心。
所以选哪个?看你的需求和电脑环境。就想随便剪个铃声玩玩,文件不大,网速凑合?在线工具呗,省事儿。想长期捣鼓音频,文件大,需要精细调整,或者家里网不好?老老实实装个软件吧,尤其Audacity,免费良心,值得拥有。
工具选好了,文件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实操了。流程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步:把你的歌曲文件,拽到你选定的那个软件或者在线工具里。通常直接拖进去就行,非常傻瓜式。
第二步:文件加载进去后,屏幕上biu一下,出现一条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线,那就是波形!这玩意儿太重要了,它是声音的可视化表现。高的部分通常是声音大的时候,低的地方嘛,可能就是伴奏轻点儿或者歌手在换气。你要找的那句词、那个炸裂的鼓点、那段销魂的solo,多半都在波峰浪谷间藏着呢。看波形,能帮你快速定位大概的位置,省得你从头到尾像大海捞针一样听。
第三步:截取的核心操作来了。大多数软件或在线工具都会给你一个时间轴在波形下方或上方,标着时间刻度。你要做的,就是像拉皮筋一样,在波形上用鼠标框选出你想要的那一段。从这段音频的起点,拉到终点,形成一个选区。这个过程,眼睛得盯着波形找波峰波谷,耳朵得听着预览(工具一般都有预览播放功能,只播放你选中的那一段或者在时间轴上实时播放),手底下还得稳当,不能抖。
第四步:调整和预览。这是个反复打磨的过程,尤其重要。刚开始,你框选的选区可能不太精确,开头带了多余的寂静,结尾戛然而止,或者刚好把一个音切掉一半。这时候就得调整了。用鼠标拖动选区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一点点挪。挪一点,听一下预览。再挪一点,再听一下。那种眼神锁定波形、鼠标小心翼翼拖动时间轴的感觉,像不像在淘金?沙子里找那闪光的一粒。有时候就差那么零点几秒,感觉就完全不对了!得有耐心,反复调整,直到你听着觉得,嗯,就是这段,完美!
顺便说一句,有些软件还允许你做更细致的调整,比如给截取的片段加个淡入(fade in)效果,让声音慢慢起来,不那么突兀;或者加个淡出(fade out),让声音慢慢消失,结尾更自然。这些小细节,能让你的截取片段听起来更顺滑,不那么生硬。不想开头直接’咣’一下进来吓人?加个淡入呗。结尾不想戛然而止?来个淡出嘛。
第五步:万事俱备,东风呢?导出啊!把你辛辛苦苦截取、调整好的这段音频保存下来。这时候会让你选择格式。最常见的当然是MP3了,体积小,兼容性好,手机电脑播放器啥的都支持。如果对音质要求特别高,或者后续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音频编辑,可以考虑WAV或者FLAC这些无损格式,但文件就会大很多,自己看着办咯。导出的时候通常还能选择音质参数,比如比特率(Bitrate),数值越高音质越好,文件也越大。普通用途,MP3的192kbps或者320kbps就足够了,耳朵不是特别灵敏的话,听不太出来区别。
第六步:保存文件,大功告成!给你截取好的音频片段起个好记的名字,别到时候自己都找不到了。
整个过程下来,看着文字描述似乎挺复杂,但实际操作起来,熟练了就很快了。第一次可能手忙脚乱,对着波形一脸懵逼,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多弄几次,你就知道看波形大概在哪儿下刀了,耳朵也练出来了,能更精准地定位。
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为了那一份“我想要的,我自己搞定”的成就感。当你最终听到那段完美截取下来的音频,干干净净,就是你想要的,无论是设成了铃声响起,还是在你的视频里恰到好处地出现,那种满足感,真是小确幸。所以别犹豫了,找个顺手的工具,把你心爱的歌曲,变成你独一无二的音频片段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