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接触这事儿,那会儿还是想把手机里下载的MP3,就剪一小段高潮做铃声用。那叫一个摸瞎。网上随便找个“音乐剪辑器”app,一打开,界面花里胡哨的,一个时间轴在那儿晃,两边给你个拉杆,让你选开始和结束。我那时傻乎乎的,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想剪个10秒,就拉到0:15到0:25。结果呢?剪出来不是开头 abrupt得像被人踹了一脚,就是结尾突然哑火,音乐硬生生断掉,难听死了。
后来才慢慢明白,音乐这东西,是有节奏、有情绪的。你不能光看时间数字,得听!耳朵才是最好的尺子。想剪高潮?先把你这首歌来来回回听个几遍,找到你觉得“就是这儿了!”的那个点。甚至可以哼出来或者跟着打拍子。记住那个感觉。然后你再去软件里定位。很多稍微好点儿的软件都有个波形图,就是一条像山峦起伏的图形,它代表着音乐的音量大小变化。通常音乐高潮部分,波形图会比较饱满、密集,像一座高峰。这玩意儿能辅助你视觉化地找到你想要的部分,但记住,它是辅助,耳朵听到的音乐感才是关键。有时你看波形图觉得应该在这儿断,可一听,哎呀妈呀,断在了一个音符的中间,那可不就难听炸了?

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明确目的,仔细聆听。你想剪哪一段?为什么?这段的开头和结尾你希望是什么样的?是突然起,突然停,还是自然进入,自然结束?这个想清楚了,后面的操作才能有方向。
接下来就是工具的选择了。这玩意儿可太多了,多到你犯选择困难症。
手机上的那些APP,很多都是傻瓜式操作,界面简单粗暴,适合像我当年那样只为了剪个手机铃声或者一小段发朋友圈的。优点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能干。缺点也很明显:功能单一,精度不够,很多高级点的操作——比如后面要说的淡入淡出——可能都没有。而且有些免费APP广告多得要死,甚至偷偷摸摸给你加水印啥的,烦不胜烦。
电脑上选择就更多了。有那种在线的网页工具,打开浏览器就能用,不用安装,很方便临时抱佛脚。但缺点是依赖网络,文件隐私性可能没那么高,功能也受限。
再专业一点儿的,像Audacity(这个是免费的,很多人用)、Adobe Audition、Logic Pro(苹果的,专业且贵)等等。这些功能就强大多了,不光能剪,还能混音、加效果、处理噪音啥的。如果你是想做视频配乐、播客音频,或者对音质要求高,甚至想玩点儿花活,那就得请出这些大块头了。它们的界面相对复杂,上手需要点儿学习成本,但换来的是精确控制和更多可能性。
对我来说,一开始用手机APP觉得够了,但很快就嫌弃它剪得不够精细。后来转战电脑,从Audacity开始捣鼓。免费的嘛,不心疼。界面虽然没有Adobe Audition那么高大上,但基本功能齐全,而且操作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拿Audacity举例吧。你把音乐文件拖进去,它就会给你生成波形图。你看,就是那条起起伏伏的玩意儿。鼠标在波形图上点击,就是定位到那个时间点。按住鼠标拖动,就能选择一个区域。你想剪哪段,就选中哪段。然后菜单里找“剪切”或者“复制”。如果是想把某个片段从中间删除掉,你就选中那段,然后按 Delete 键或者用剪切功能。如果是想提取某一段保存,你就选中它,然后用“复制”功能,新建一个空白的音频轨道,再粘贴进去。这个新的轨道里就只有你复制的那段音乐了。
选中区域这个操作,一开始也是个考验耐心的事儿。你可能需要放大波形图(软件里一般都有放大镜工具或者快捷键),把那个波形图撑得老长,这样你就能更精确地看到音乐的细节,找到一个音符的开头或者结尾,甚至是一个呼吸声的间隙。这样你剪出来的开头或结尾才不会那么生硬。有时候,差零点几秒,听感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个过程,就像拿着镊子在显微镜下工作,得有股子细致劲儿。
选中、复制/剪切完事儿,你通常会得到一个新的音频片段。听听看对不对,是不是你想要的那段。如果是在一个长文件里删除了一段,也听听看连接处是不是顺畅。很多时候,直接删掉会造成很生硬的跳跃,感觉像卡碟了。这时候就得用上淡入和淡出这两个神器了。
淡入是什么?就是音乐从无声慢慢变大声。淡出呢?反过来,从正常音量慢慢变小声直到消失。这是让剪辑自然平滑的关键!你想想,一段音乐如果直接从最大音量开始,耳朵会突然受到刺激,不舒服。用一点点淡入,就像拉开窗帘,光线一点点进来,很柔和。结尾也一样,音乐突然中断非常难听,用淡出,就像晚霞慢慢隐去,意境全出来了。大多数剪辑软件都有这个功能,你选中音频片段的开头一小段(比如零点几秒到一两秒),应用淡入效果;选中结尾一小段,应用淡出效果。淡入淡出的时长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自己调整,没有死的标准,全凭你的耳朵和感觉。有时用得好,甚至能给音乐增加一点艺术感。
操作都满意了,最后一步就是导出了。这又是个容易踩坑的地方。导出时软件会问你文件格式(格式),比如MP3、WAV、FLAC等等。也会问你音质或者叫比特率。如果你只是做手机铃声,或者对音质要求不高,导个MP3就够了,文件小,兼容性好。但如果你追求无损音质,比如想用来做高质量视频配乐,或者要二次编辑,那最好导出WAV或者FLAC这类无损格式。文件会大很多,但声音细节保留得更完整。比特率也是一样,数字越高,音质越好,文件越大。别一股脑儿选最高的,除非你真的需要,不然纯粹浪费存储空间。搞清楚你要把这个剪辑好的音乐用在哪里,再决定导出什么格式和音质,这能省不少麻烦。有多少人辛辛苦苦剪好了,结果导出来的文件太大传不出去,或者格式不对播放器不认?血的教训啊!
当然,剪辑音乐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你可能需要拼接好几个片段,比如把几首歌的高潮剪出来串烧。那就更复杂了,每个片段的音量可能不一样,衔接处处理不好会很突兀。可能还需要调整音量(音量调整),甚至加点混响或均衡器让它们听起来更像一个整体。那已经是更进阶的操作了,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学习。
说白了,音乐剪辑这事儿,从最简单的“一刀切”到复杂的混音拼接,丰俭由人。核心操作就那么几个:导入、选中、剪切/复制/删除、淡入/淡出、导出。但真要做出彩,或者说做听着不膈应,就得靠耳朵、靠耐心、靠反复尝试。多听听别人怎么剪的,自己多动手练练。用顺手的工具,别怕折腾那个波形图和时间轴。一开始可能剪得像狗啃一样,慢慢就会越来越顺手,耳朵也越来越“刁”,能听出哪里剪得生硬,哪里衔接得好。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只知道拿剪刀乱剪的裁缝新手,慢慢变成一个能缝出平整漂亮接缝的熟练工。挺有成就感的,真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