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剪视频最烦的,绝对不是开头没设计好,也不是结尾忘了加BGM。最让人抓狂、最像一根扎进肉里的刺的,是你录了一条堪称完美的长镜头,情绪、光线、内容都到位了,结果中间,就TMD中间,你妈喊你吃饭了、狗叫了、你口误了一个词、或者干脆就是一段长达30秒的无意义沉默。
这时候怎么办?重录?别闹了,那种“神之一镜”可遇不可求。放弃?那更是对不起自己的心血。

所以,剪辑视频怎么剪辑中间部分,这根本不是一个什么高阶技巧,这是每个想把视频剪利索的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里的基本功”,是你的入门第一课,也是你的终身必修课。
核心就俩字:“分割”
忘掉那些花里胡哨的名字和功能。甭管你用的是手机上的剪映、电脑上的PR、Final Cut,还是更专业的达芬奇,它们的底层逻辑都一样。你要在一条完整的绸缎上挖个洞,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你得怎么做?
答案是:先切两刀,再把中间的扔掉。
这就是剪辑中间部分的全部秘密。我们管这个动作叫“分割”,或者“切断”、“剪开”,英文里叫“Split”或者“Cut”。
具体操作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就像用剪刀剪绳子一样:
- 定位起点 :拖动你的 时间轴 ,就是那根竖着的、代表当前播放位置的线,把它精准地移动到你想要删除的那段“废话”开始的前一帧。对,就是前一帧,要多精准有多精准。
- “咔嚓”第一刀 :找到你软件里的那个剪刀图标,或者快捷键(PR和剪映通常是
Ctrl+B
或Cmd+B
),按下去。你会看到,你完整的视频素材,在时间线上被从这里一分为二了。 - 定位终点 :接着,继续拖动时间轴,找到那段“废话”结束的后一帧。
- 再来一刀 :同样的操作,再“咔嚓”一下。
好了,现在你看看你的时间轴。原来一整条的视频,现在是不是变成了三段?左边是好的,右边是好的,唯独中间那段,就是你刚才口误、沉默、或者被噪音污染的“倒霉蛋”。
它已经被你孤立出来了。
接下来干嘛?
选中它,按下你键盘上那个尊贵的“Delete”键。
Boom!它消失了。
然后,后面那段好的视频会自动吸附到前面那段的末尾(大部分软件默认会这样),或者你手动把它拖过去,让它们“无缝衔接”。
播放一下试试?是不是中间那段烦人的东西就这么人间蒸发了?整个视频的节奏瞬间就流畅了!这就是剪辑视频怎么剪辑中间部分的最核心、最暴力的解法。
进阶思考:怎样让“刀口”不那么疼?
你以为删掉了就完事了?天真。
很快你就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跳切(Jump Cut)。
特别是你剪辑的是人物采访、Vlog自述这种固定机位的镜头。你把中间一段话删掉后,画面上的人会突然“跳”一下,位置、表情瞬间变化,特别突兀,像个劣质的监控录像。观众一看就知道:“哦,这里剪过。”
这感觉太业余了。怎么破?这才是从“会剪”到“会剪好”的分水岭。
我有几个私藏的、贼好用的方法,专治各种不服的跳切。
方法一:画面缩放,简单粗暴但有效
这是最经典的“油管博主风”处理方式。在切点之后,把后面那段视频的画面稍微放大个10%到15%。
这样一来,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会被画面的变化(从全景到近景)所吸引,从而忽略掉人物动作上的不连贯。这个方法几乎零成本,但效果立竿见影。你感觉很多知识博主讲话一顿一顿、画面忽远忽近的?对,他们就是这么干的,用来掩盖无数个被剪掉的“呃”、“啊”和口误。
方法二:B-Roll大法好,专业选手的秘密武器
什么是B-Roll?简单说,就是“补充画面”、“空镜头”。
当你的主画面(A-Roll,比如你说话的镜头)被切开后,你可以在这个“刀口”上,盖上一段别的素材。
比如,你在讲一款相机,中间删了一段废话。你就可以在切口处,插一个相机细节的特写镜头,或者你用这款相机拍摄的样片。当观众在看这些B-Roll画面的时候,你的声音可以继续在底下播放(这就涉及到更高级的J-Cut/L-Cut,声音和画面分离剪辑,我们以后聊),等B-Roll播完,画面再切回到你说话的镜头时,哪怕你的位置变了,观众也完全察觉不到,因为他们的思绪已经被B-Roll打断并重组了。
B-roll是万能膏药,哪里有伤口就贴哪里。它不仅能掩盖瑕疵,还能丰富画面信息,让你的视频看起来高级得多。所以,平时多拍点环境、产品特写、空镜,绝对不亏。
方法三:谨慎使用“转场”
说到衔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加个“转场效果”,什么叠化、闪白、立方体翻转……
我劝你,慎用,尤其是那些花里胡哨的。
一个好的剪辑,是让观众感觉不到剪辑的存在。而一个华丽的转场,等于是在大声告诉观众:“嘿!看!我在这里剪了一刀!”
绝大多数情况下,硬切(直接切,不用任何效果)是最好的。如果非要用,一个极其短暂的“叠化”(Cross Dissolve)就足够了,它可以稍微缓和一下跳切的生硬感,但时间一定要短,比如零点几秒,一闪而过。千万别搞那些PPT式的浮夸转场,求你了。
实战中的心流:剪辑是种节奏感
说了这么多,其实剪辑视频怎么剪辑中间部分,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术,是一种感觉,一种节奏感。
你不能像个机器人一样,听到口误就切。你要去“听”,去“感受”。
有时候,一个短暂的停顿,不是废话,而是情绪的酝酿,是留给观众思考的“气口”。你一刀切了,节奏就死了。
有时候,一个多余的“嗯……”,如果后面跟着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它反而成了点睛之笔,显得真实又可爱。你把它剪了,人物的魅力就少了一分。
所以,别急着下手。
把你要剪的那一段,反复看几遍,听几遍。你的“第一刀”应该下在哪里?是话音刚落,还是情绪的最高点?你的“第二刀”又该收在哪里?是下一句话开始前,还是等一个呼吸的空隙?
这中间的学问,就是剪辑的艺术所在。
记住,你不是在删除片段,你是在重塑时间,你是在引导观众的情绪。你手里的那把剪刀,每一次“咔嚓”,都应该服务于最终的叙事节奏。这才是剪辑视频怎么剪辑中间部分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
去试试吧,打开你的剪辑软件,找到那段最让你头疼的素材。先用最基本的方法把它切掉,然后,再用我说的那些进阶技巧去美化它。多练几次,那种“刀起刀落,行云流水”的快感,会让你上瘾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