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打开Premiere或者DaVinci这种专业剪辑软件的时候,你什么感觉?我替你回答:想关掉。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布满陌生仪表的驾驶舱,无数个按钮、窗口、参数条在无声地嘲笑你的无知,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点错了图标,误入某个需要飞行执照才能操作的专业领域。这时候,你跑去网上搜“怎么使用剪辑师剪辑视频”,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一堆功能介绍,告诉你“剃刀工具”是干嘛的,“波纹删除”有多神。

没用。相信我,那都没说到点子上。
学会用一个工具,和学会用它来创作,是两码事。今天,我不跟你聊那些干巴巴的功能,我就跟你聊聊,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手上又是怎么一步步把这些碎片变成一个能看的视频的。
第一步:别碰软件,先“看”
这听起来很反直觉,对吧?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无数新手直接跳过的一步。你拿到几十个G的素材,第一反应就是把它们全拖进软件里,在时间线上排兵布阵。错!大错特错。
你要做的,是先像个普通观众一样,把所有素材,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看一遍。别快进,别分心。拿个小本本,或者开个备忘录,记下那些让你眼睛一亮、心里一动的瞬间。
可能是某个镜头里,人物一个不经意的微笑;可能是一段风景,光线恰好变得温柔;也可能是一句脱口而出、没在剧本上的真心话。这些,是你的“金子”。把这些“金子”的时间点记下来。这个过程,不是剪辑,是“阅片”,是你在跟你的素材谈恋爱,了解它的脾气和闪光点。
完成这一步,你脑子里就不再是一堆乱码一样的文件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价值的“片段”。这才是你动手的底气。
第二步:粗剪,要的就是一个“乱”字
好了,现在可以打开你那个看起来很吓人的剪辑软件了。新建一个序列,然后,做一件非常“粗暴”的事:把你上一步记下来的所有“金子”片段,以及那些你觉得“好像还行,也许能用”的片段,不分先后,不讲逻辑,一股脑儿全扔到时间线上去。
对,你没听错,就是要乱。
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初剪(Rough Cut)。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把“能用的”和“不能用的”素材分开。别去想什么精美的转场,别去纠结镜头顺序,更不要手贱去配音乐!你就用最简单的切割工具,把每个片段的头尾多余部分砍掉,留下核心内容,然后像摆积木一样,一块接一块地放着。
这个过程要快,要果断。感觉不对的,删!犹豫不决的,先留着,往后放。完成之后,你的时间线可能长得离谱,逻辑也完全不通。没关系,这就像你把所有食材都洗好、切好,堆在案板上。虽然还不是一盘菜,但至少,准备工作完成了。
第三.步:精剪,给视频注入灵魂的“呼吸”
如果说粗剪是体力活,那精剪就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了。现在,你要对着你那条“乱七八糟”的时间线,开始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故事。
你想通过这个视频表达什么?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次旅行的快乐?还是一个产品有多牛?围绕这个核心,开始重新排列你的“积木”。
这时候,节奏就成了你的指挥棒。
一段情绪激昂的片段,后面是不是可以接一个短暂的平静镜头,让观众喘口气?一段冗长的对话,能不能切掉中间的废话,只保留精华,然后用几个空镜来掩盖跳跃感?
这里有几个杀手锏你必须得知道:
- J-Cut 和 L-Cut :别被名字吓到,这玩意儿简单又好用。J-Cut,就是下一段视频的声音,比画面先出来。L-Cut,就是上一段视频的画面结束了,但声音还在延续。这两种手法会让你的视频切换变得极其顺滑,一点都不生硬,对话场景里尤其好用。它模仿了人耳和人眼的自然反应,我们总是先听到声音,再转头去看。
- 速度控制 :一段平平无奇的镜头,稍微加快一点点(比如110%),或者放慢一点点(比如90%),整个感觉就活了。升格慢放更是情绪渲染的大杀器,一个简单的动作,用慢放处理,瞬间就有了仪式感。
- 留白 :有时候,最好的剪辑是“不剪辑”。一个长镜头,如果内容足够有张力,就让它完整地放完。一个情绪的顶点之后,给一个几秒钟的黑场,只留一点环境音。这种“留白”,力量无穷。
这个精剪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挪动、修剪、删除、重组。你会反复观看,反复调整,直到整个故事线变得清晰,节奏变得舒服。这很磨人,但你的视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从一堆素材,变成了一个“作品”。
第四步:上色和配乐,临门一脚的魔法
你的故事已经成型了,但它看起来可能还灰蒙蒙的,听起来也死气沉沉。现在,是时候给它“化妆”了。
调色不是简单地加个滤镜。它是情绪的放大器。你想让视频温暖、怀旧?那就往黄色、橙色调上靠。你想让它清冷、有科技感?那就加点蓝色和青色。稍微拉高对比度,画面就会更有力;降低一点饱和度,故事感就出来了。别搞得太花哨,统一的色调风格,是视频质感的保证。
然后,是比画面更重要的东西——声音设计。
我再说一遍,声音,比画面更重要。
一个没有好声音的视频,就是个哑巴。这里的“声音”不只是背景音乐(BGM)。它包括:
- 人声 :对白、旁白。必须清晰,没有杂音。
- 环境音 :风声、雨声、街道的嘈杂声。它能让你的画面瞬间“身临其境”。很多时候,你需要单独去找这些音效素材来铺垫在底层。
- 音效(SFX) :开门声、打字声、转场的“嗖”一声。这些是视频的“标点符号”,能极大地增强趣味性和节奏感。
- 背景音乐(BGM) :这是最后才加的!根据你已经剪好的 节奏 和情绪去找音乐,而不是让剪辑去将就音乐。一首好的BGM能把你的视频直接拔高一个档次。
把这些声音层次分明地铺在你的时间线上,调整好它们各自的音量大小。你会发现,你的视频,活了。
最后,加上字幕,检查一遍有没有错别字,再从头到尾完整地看一遍。如果连你自己都愿意看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基本掌握了怎么使用剪辑师剪辑视频的精髓。
它从来都不是关于你会用多少炫酷的特效,而是关于你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控制节奏、如何调动情绪。它是一门讲故事的手艺。现在,忘掉那些让你头疼的按钮吧,去感受你的素材,然后,开始讲述你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