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倒叙,对吧?不仅仅是把过去的镜头搬到前面放。它是一种心跳,一种呼吸骤停后的回溯。不是“从前有座山”,而是“你看这座荒山,你知道它为什么荒吗?来,我带你看看它曾经是什么样”。它拒绝给你按部就班的舒坦。它劈头盖脸丢给你一个结果,一个谜团,一个沉甸甸的问号,然后才慢悠悠地、碎片般地、有时甚至是带着恶趣味地,把那些导致这个结果的记忆一点点塞给你。
我喜欢倒叙。因为它太像我们的大脑工作方式了。谁的人生是按时间顺序一帧不落地播放的?我们想起一个人,不是从他出生开始,而是从那个最强烈的瞬间——可能是争吵,可能是拥抱,可能是他穿着某件衣服的样子。然后,顺着这个点,零零碎碎地,往前往后地回溯。哦,他当时说那句话,是因为之前发生了那件事。他做出那个选择,原来是源于童年某个不起眼的碎片。倒叙的剪辑,就是在模仿这种混乱、跳跃、但又充满关联的记忆流。它不是平滑的叙事,它是打捞。

它最擅长的是什么?情绪。你想想看,《公民凯恩》开头那个垂死的“玫瑰花蕾”,谁知道那是什么玩意?一个词儿,一个谜。但你知道它对这个大亨来说一定重要得要命,重要到成了临终遗言。于是,你带着这个沉重的问号,去看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你看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看他的野心勃勃,看他的孤独。所有这些,因为你事先知道了那个悲凉的结局,都被染上了宿命的色彩。你知道一切繁华终将逝去,所以你看他欢笑,心里都是酸楚。这种情绪的提前渗透,是顺叙怎么也给不了的。
还有悬念。这是倒叙的另一个杀手锏。给你一个动机不明的行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死亡,一个无法解释的局面。然后,你就坐立不安,想知道“为什么”。《记忆碎片》把这个玩到了极致,观众的体验和主角的失忆状态完美契合——我们也在碎片中拼凑真相,永远不知道前一刻发生了什么。那种失控感,那种对现实的怀疑,简直是煎熬,但又让人上瘾。每一次闪回,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到一点光,告诉你,啊,原来是这样,或者,啊,情况比我想象的更复杂。
当然,用不好倒叙会很灾难。为了炫技而炫技,只会让故事变得支离破碎,让人摸不着头脑。好的倒叙,必须有清晰的目的性。它闪回的那个点,必须是关键的,是能解释当下困境的,是能深化人物的。它不是随意插入的插叙,它是时间线的重新编织,是为了让故事的肌理更丰富,更立体。它像手术刀,精准地切开表象,露出下面的血肉和骨骼。
有时候,倒叙更像是一种辩护或者一种忏悔。一个角色做了件错事,所有人都谴责他。然后,镜头回到了过去,让你看到他经历过的苦难,他被迫做出的选择,他背负的重量。突然,你就理解了,甚至同情了。倒叙在这里,成了理解的桥梁,是通往人物内心深处的通道。它告诉你,每个人走到今天,都有他来时的路,哪怕那条路弯弯曲曲,布满荆棘。
生活嘛,本身就是最大的倒叙教科书。你今天栽了个跟头,疼得呲牙咧嘴。过一阵子,你回头看,哦,原来那天早上出门忘了带伞,导致心情不好,所以才没注意到脚下的石头。再过几年,你可能觉得,幸亏摔了那一跤,不然就不会遇到那个扶你起来的人,后来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我们总是在事后,才能看清那些点滴的关联,那些伏笔的意义。时间不是线性的,它是盘旋上升的,你总要走到高处,才能看清下面的全貌。
倒叙的魅力,就在于它打破了线性的因果呈现,却强化了因果的感受。它让你先看到“果”,再去寻找“因”。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要求观众更主动地思考,去连接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它不只是讲一个故事,它是在邀请你一起解开一个谜题。
所以,下次看到一个倒叙开头的电影,别急着觉得乱。深呼吸,准备好,因为你知道,接下来的旅程,会是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一次剥离表象的探索,一次直抵人心的冲击。那不是剪辑师随便玩的花活,那是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你:看清楚,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一切的答案,都藏在那些回不去的记忆里。而我们,就是那个试图打捞真相的人。每一次闪回,都是一次心跳的印记。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