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拿到一堆刚从相机、手机里导出来的原始素材,那感觉,简直就是面对一盘散沙,甚至说是一场灾难的现场。镜头晃动、来回找焦、说了一半的废话、莫名其妙的沉默、还有录制开始和结束时那几秒尴尬的准备动作……这些玩意儿,就是我们要下狠手处理掉的“敌人”。所以,如何剪辑视频中不想要的片段?这压根不是个技术问题,某种程度上,它是个审美和决断力的问题。
你得先有个心态:你是导演,不是素材的搬运工。你的任务不是展示你拍了什么,而是通过你的剪辑,告诉观众他们“应该”看到什么。所以,别心疼,那些拍得再辛苦但对主题毫无帮助的片段,留着就是对观众注意力的谋杀。手起刀落,那叫一个干脆。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不管你用的是手机上的剪映、电脑上的Premiere还是达芬奇,核心逻辑都一样。
把你的素材拖到时间线上。这条长长的、显示着你视频内容的时间线,就是你的手术台。而你的鼠标,就是手术刀。
第一刀,我管它叫“去头去尾”。任何视频,开头按下录制键到你正式开讲或开演,以及结尾你准备关机的那一小段,99%都是废的。找到正式内容开始的那一帧,“咔”一刀(快捷键通常是C或者B,或者直接点那个小刀片图标),选中前面的部分,删掉。同理,找到内容结束的那一帧,切掉后面多余的部分。这一步,最简单,也最能立刻提升视频的观感,让它不再拖沓。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硬仗了:处理视频中间的“肿瘤”。
这些“肿瘤”分好几种:
一种是口头禅和无效停顿。比如大量的“嗯……”“啊……”“那个……”“然后……然后……”。你自己回看的时候是不是都想抽自己?观众更是。听着特别不专业,而且极其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怎么办?放大你的时间线,你甚至能从音轨的波形图上看到这些语气词和停顿对应的“平原”和“小土丘”。对准了,切!把“嗯啊”前后都切开,把中间这一小段选中,删除。你会发现,前后两段视频瞬间就拼接到了一起。
这里有个小技巧。删掉这些词之后,人物的动作可能会有一个不自然的跳跃。如果跳跃感很强,怎么办?很简单,找一个合适的画面来“覆盖”这个跳点。比如,你正在讲一个产品,可以在这个跳点上,叠加上一个产品的特写镜头,持续一两秒,声音还是你连续的讲述声。这样一来,画面流畅了,信息密度还增加了。这在剪辑里叫“画外音”配合“插入镜头”,是掩盖剪辑痕迹的绝佳手法。
另一种“肿瘤”是动作上的废料。比如,你伸手去拿一个东西,中间摸索了半天;或者你在演示一个操作,结果手抖点错了地方。这些过程,对最终结果毫无意义,必须剪掉。保留你伸手前的准备动作,和拿到东西后的那个瞬间,中间的过程,大刀阔斧地砍。观众只想看结果,没人关心你中间经历了多少曲折。除非,这个“曲折”本身就是你想表达的笑点或戏剧冲突。
还有一种更隐性的,叫节奏黑洞。一段话说完了,下一段话开始前,你可能停顿了三四秒,现场可能觉得这是“思考”,但在视频里,这就是“冷场”。这种长时间的静默会瞬间“杀死”视频的节奏。除非你是刻意为了营造某种情绪,否则,把这些大段的空白音频和静止画面压缩掉。可以不完全剪掉,留个零点几秒,有点“呼吸感”,但绝对不能是让人走神的“长暂停”。节奏感,是剪辑的灵魂。你要像一个鼓手,通过剪辑,控制观众情绪的鼓点。
说完了删什么,再聊聊怎么删得更高级。
你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不要的片段“咔咔”两刀切掉删除。那样做出来的视频,我们行话叫“傻切”或者“硬切”,会产生很多生硬的跳跃。高手过招,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
这里就不得不提两个极其重要但新手往往会忽略的概念:J-Cut和L-Cut。
别被这名字吓到,说白了特别简单。L-Cut:想象一下,画面A的人物说完了话,画面已经切换到了B(比如一个环境空镜),但我们还能听到A的声音在延续一小会儿。因为声音轨比画面轨长,在时间线上看,形状就像一个字母“L”。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转场变得无比顺滑,观众的思绪被声音牵引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场景。J-Cuts:正好相反。我们先听到了下一个场景B的声音(比如汽车发动的声音),然后画面才从A切换到B(一辆车启动的画面)。声音先进来,画面后跟上。这就像一个预告,提前调动了观众的期待。时间线上看,就像一个反过来的“J”。
这两个技巧,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因为删减而产生的生硬跳跃的。在你剪掉一个“嗯啊”之后,可以试试把后一段视频的声音提前一点点,压在前一段画面的尾巴上,一个小小的J-Cut,整个连接处的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
最后,我想强调一个工作流:粗剪和精剪。
别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上来就逐字逐句地修。那样效率极低,而且容易迷失在细节里。
我的习惯是,先把所有素材过一遍,进行粗剪。这一步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整个视频的结构搭起来,把那些长达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明显没用的废片整个删掉。比如一整段没录好重来的,或者跑题跑了十万八千里拉不回来的。这个阶段,不用太在意细节,允许有跳跃,允许不连贯。先把视频从一小时的素材,砍成一个十分钟左右的框架。
然后,再进入精剪阶段。这时候,你才需要把时间线放大,去处理那些“嗯嗯啊啊”,去调整那零点几秒的停顿,去做J-Cut和L-Cut,去为你的视频“抛光打磨”。因为框架已经定了,你所有的修改都是在为这个框架服务,目的性非常明确,不容易跑偏。
总而言之,如何剪辑视频中不想要的片段,本质上是一场断舍离。它考验的不是你对软件快捷键有多熟练,而是你对内容的主次、节奏的把握,以及那份“就算这段拍得再辛苦,但它不好看,就得删”的决绝。
记住,剪辑的“剪”,不是为了减少,而是为了增加。通过删减芜杂,来增加核心信息的浓度;通过剪掉停顿,来增加视频的节奏感和吸引力。你不是在删除,你是在创造。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