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现在网上那些东西,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刷啊刷,刷啊刷,突然感觉不对劲了,怎么这一条跟上一条那么像?下一条又跟再上一条差不了多少? 배경音乐(BGM)一个调调,画面构图一个模子,连那语气、那转场特效,都像是一个妈生的——不对,是一个代码库里爬出来的。这背后,站着的就是那个叫做AI智能批量剪辑的怪物。
它厉害吗?卧槽,那可太厉害了。厉害到让人有点害怕。想想看,以前剪个片子得熬多久?找素材,搭结构,一帧一帧对口型,调颜色,加字幕,找个合适的音乐能把人耳朵听聋。一个五分钟的片子,顺顺利利也得花个一天半载。遇到甲方意见多点,改到吐血都是常事儿。

可现在呢?把一堆素材一股脑儿扔进去,设定好主题、风格,选个模版——或者让它自己“智能”生成一个模版,然后点一下批量生成。就像变魔术似的,“DuangDuangDuang”,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视频变体就这么蹦出来了。有的可能只是换了个背景音乐,有的换了个片头片尾,有的把里头的商品图换了换,有的调整了下字幕位置。但关键是,快,飞沙走石的快。
这满足了什么需求?你想啊,电商卖家,卖同款衣服可能有几十个颜色、几百个SKU,以前得拍几十个视频,剪几十次,累死。现在呢?拍一个主体的,其他颜色的图换上去,文字描述改一改,AI智能批量剪辑一跑,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商品展示视频唰唰唰就出来了,直接挂链接。效率瞬间爆炸。
还有那些搞流量的。一个热点出来了,要蹭啊!全网都在发,你慢一点汤都喝不着。以前得赶紧找素材,手忙脚乱地剪。现在?抓几个相关的片段,让AI识别一下,自动配上文字,加上流行的BGM和特效,再批量生成几百个带不同关键词、不同封面的版本,往各个平台分发。总有一个能爆吧?这种玩法,完全就是用数量去概率性地砸中目标。
说白了,AI智能批量剪辑干的活儿,核心不是“创造”,更多是“自动化”和“规模化”。它把那些重复性的、有规律可循的劳动,从人手里接了过去,然后以非人的速度和体量去完成。它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或者说,解放了那种“重复性劳动”的生产力。
可话说回来,这里头是不是少了点什么?那点“人味儿”呢?那种剪辑师对着屏幕挠头,突然灵光一闪,剪出个神转场;那种为了烘托情绪,把音量曲线细致地调到极致;那种反复琢磨,就为了一个眼神、一个微表情能恰到好处地留白几秒钟。这些,AI智能批量批量剪辑能给你吗?它能“理解”情感吗?它能有那种带着体温的“取舍”吗?
我看悬。它给你的,是效率,是规模,是基于大数据的“最大公约数”审美。它知道什么样的节奏现在最流行,知道什么样的BGM能迅速抓住耳朵,知道什么样的标题能吸引点击。它就像一个极其勤奋、极其精准的模仿者,但模仿得再像,终究不是原创。
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互联网内容景观的急速趋同。打开这个APP,是差不多的东西;打开那个平台,还是差不多的东西。信息密度巨大,但有效信息、有创意、有深度的内容却越来越难找,被埋在了AI智能批量剪辑制造的汪洋大海里。这感觉,有点像站在批发市场里,眼前全是千篇一律的商品,找不到那个带着设计师小心思的手工品。
这对那些真正靠创意、靠手艺吃饭的内容创作者来说,是个挑战,甚至是打击。当机器可以不眠不休地以极低成本生产出看似“差不多”的内容时,你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文案,一个画面一个画面抠出来的视频,它的价值感在哪里?怎么让它不被淹没?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机器会越来越智能,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人类应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比如真正的创意,比如那些非标准化的、需要深刻情感理解的、需要复杂人文关怀的工作。这话没错,道理都懂。但过渡期呢?那些原本靠着标准剪辑、模板化制作也能养活自己的人,他们怎么办?他们的技能在AI智能批量剪辑面前,迅速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
而且,这种批量生产的内容,它对接收端——也就是我们这些观众,有什么影响?长期浸泡在高速、高刺激但缺乏营养的批量生产内容里,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越来越碎片化?审美是不是越来越脸谱化?我们对内容的要求,是不是也越来越低,只要够刺激、够快餐就行,不再追求深度和原创性了?想起来就觉得有点悲凉。
AI智能批量剪辑这股风,吹得猛,吹得快。它当然提高了某些领域的效率,降低了门槛。但它也带来了海量的低质内容,加剧了信息的茧房和同质化。它是一把双刃剑,锋利得让人侧目,但使用不好,割伤的可能是整个内容生态,甚至是我们的认知和感受。
未来会怎么样?AI智能批量剪辑会不会进化到能产生真正有创意、有灵魂的内容?还是人类会找到新的方式,让自己的创造力在机器的洪流中依然闪光?我不知道。我只是看着屏幕里那些滚滚而来的、似曾相识的视频,感到一阵阵的恍惚。这,就是我们亲手或者说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这个时代的“内容”吗?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