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呢?AI批量智能剪辑这玩意儿,直接把游戏规则给掀桌了。不是一点点改变,是那种,让你觉得以前的辛苦,怎么说呢,有点儿“笨”。你想象一下,以前你在工地搬砖,一块一块地搬,搬一天累个半死。现在来了个大机器,一铲子下去,顶你搬一年。夸张了点儿哈,但那种效率提升的冲击力,就类似这感觉。
这玩意儿厉害在哪儿?首先,它不是简单的拼接。那叫什么智能啊?它能“看”素材。真的,通过算法去分析视频内容,识别出人脸、讲话的声音、场景切换、甚至情绪高低。比如你扔进去几个小时的直播录像,告诉它:“给我把主播讲到‘福利’或者‘抽奖’的地方剪出来,每个片段不超过一分钟,配上激昂的背景音乐。” 嘿,没多久,啪啪啪几十个短视频切片就出来了。这不光是快,它是理解你的意图,然后自动化执行。

那个“批量”啊,更是要命。以前剪一个小时的素材可能要花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现在它可以同时处理几十个、几百个任务。一个电商公司,几千个SKU(商品单元),每个商品都想有个短视频介绍?以前想都不敢想,成本太高。现在呢,把商品图、简单的文案、 maybe一段产品视频扔进去,AI能根据模板给你批量生成一批带有音乐、字幕、转场的短视频。快,准(相对而言),还成本低。这直接把内容创作的门槛给踩平了。
我有个朋友,做短视频带货的,以前招俩剪辑师,整天累得嗷嗷叫,内容更新速度也慢。现在上了AI批量智能剪辑的工具,他自己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生产力直接翻了几倍。他现在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选品和直播上,而不是被后期制作给拖垮。以前一周可能憋出三五个还行的视频,现在一天能出几十个,甚至基于一个主题,做成不同的版本去测试市场的反应。这速度,想想都觉得可怕。
但这事儿也不是没有让人心头咯噔一下的地方。你想啊,当AI批量智能剪辑成为常态,每个人都能轻松制作大量视频内容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同质化!铺天盖地都是那种套路化的模板,类似的转场,差不多的BGM,内容结构也高度相似。你刷着刷着,会感觉好像看了又没看,都是一个味儿。那种真正有灵魂、有独特创意、靠剪辑手法讲故事的视频,会不会淹没在这片“快餐”海洋里?
而且,那个曾经坐在电脑前,用自己的审美和节奏感去赋予视频生命的剪辑师们,他们的位置在哪儿?当然,复杂的、艺术性的、需要高度定制的剪辑工作,AI目前还替代不了。那些靠感觉、靠经验、靠对情感细微的把握来剪辑大师,他们的价值依然在。但大量的基础剪辑、流程化剪辑,甚至一部分创意性剪辑,正不可避免地被自动化取代。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效率怪兽来了,总要有人让路。
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事儿。我自己以前也玩点儿简单的视频剪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一点一点把零散的素材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用AI工具试试,是挺快,拖进去,点几下,出片了。省事儿是真省事儿,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自己亲手打磨的温度?那种为了一个完美的转场反复试验的折腾劲儿?那种看到最终成品,从头到脚都觉得“这是我做的”的满足感?可能对于追求批量和速度的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们要的是快,是量,是能迅速占领市场。
未来的内容创作会变成什么样?是不是人类负责提供最原始的创意和素材,然后AI批量智能剪辑负责加工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成品?就像一个中央厨房,人类只负责研发菜谱和采购食材,剩下切菜、炒菜、装盘、分发,全交给机器流水线。听起来效率是高得离谱,但总觉得缺了点儿烟火气。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的浪潮来了,你总不能站在岸边假装看不见。你可以选择被它淘汰,也可以选择拥抱它,成为驾驭它的人。学着怎么更好地“指挥”AI去剪辑,怎么利用它来放大你的创意,而不是被它的批量和模板所限制。或者,把AI批量智能剪辑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更需要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地方:挖掘更深度的内容,设计更有新意的脚本,去做那些AI暂时还做不到,或者做不好,需要“人味儿”的事情。
这玩意儿啊,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内容创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和高效,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降低了门槛,催生了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同质化的风险,对传统技能的挑战,以及对创意价值的重新定义。
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AI批量智能剪辑工具的介绍,那些宣传里动辄“一键生成”、“分钟出片”、“海量素材瞬间搞定”的字眼,我知道,那个靠双手一点一点“雕刻”视频的时代,至少在量产领域,真的正在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算法驱动的批量和智能。这感觉有点魔幻,有点亢奋,也有一点点难以名状的复杂。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快得让人有时候都来不及细想,只能被推着往前走。但无论如何,AI批量智能剪辑,它来了,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内容创作生态。我们每个人,都得找到自己在这股洪流中的位置。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