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剪辑,以前路子挺窄的,要不就是去电影学院熬几年,科班出身,要不就是找个工作室从场工、助理开始熬,端茶送水打杂,顺带着偷师。但现在不一样了,遍地都是网上培训班。打开随便哪个平台,唰一下能跳出几十上百个课程,从基础软件操作,到高级叙事技巧,看得人眼花缭乱。这倒是挺方便,不用折腾,在家猫着就能学,省了时间省了交通,尤其对于我们这种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挤不出整块时间去线下的“打工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但说实话,心里总有点犯嘀咕。电影剪辑这东西,太依赖感觉了,而且特别强调实践。光看老师在屏幕里手指飞快地操作,告诉你快捷键是什么,这个效果怎么调,那些是基本功,是“器”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道”啊。什么时候该切?切了之后,观众会是什么情绪?这个镜头留多久?是让画面自己说话,还是用声音来烘托?这些东西,光靠理论,光靠看视频,能学会吗?

我报过一个班,当然,不是那种特别贵的。刚开始挺有劲头,老师讲得也挺细致,从达芬奇的界面讲起,导入素材、时间线操作、常用的转场和效果,按部就班的,像学一本电子说明书。学完一课,给点练习素材,让你自己捣鼓。捣鼓是捣鼓了,也能把视频拼起来,加点字幕,弄个BGM,甚至调调色。但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剪出来东西,平平的,没有灵魂。你看那些好电影的片段,剪辑像是呼吸一样自然,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你就是被拽着走,情绪一波接一波。我的剪辑呢?像个机器人,精准但冰冷。
我后来琢磨,可能是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反馈和交流。在线课程,尤其是一些录播课,你学完了,交个作业,可能就是系统自动打个分,或者老师简单批注几句“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它没有那种在教室里,大家一起看一个片段,然后七嘴八舌讨论“这里切早了”“这个镜头应该再留一下,你看演员的表情还没到位”的那种氛围。也没有那种老师直接坐你旁边,看你操作,随时给你点拨:“你试试把这个镜头挪到前面看看效果?”剪辑这个技巧,它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叙事、表演、摄影、美术、声音等等所有环节咬合在一起的。在一个孤立的环境里,光靠看屏幕里的人讲,你很难真正建立起那种整体的认知。
而且,实践太重要了。理论听得再溜,不动手,一切等于零。但动手剪什么?网上课程会提供一些练习素材,通常是那种拍好的,给你练练手。但那毕竟是“别人的素材”。真正的创作,是你自己去构思,去拍摄(哪怕用手机),然后用剪辑赋予它生命。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海量的原始素材里,筛选出最有用的,然后像雕塑家一样,一点点凿,一点点磨,直到那个“形”出来。这个过程中的困惑、试错、推翻重来,才是成长的血肉。在线课程在这方面,好像普遍提供的支持不够。它更像是一个“工具使用指南”,而不是一个“创作工坊”。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电影剪辑网上培训班。有些课程开始探索更多元的模式,比如增加直播互动环节,请一些真正的剪辑师来分享经验,甚至组织学员之间的作品互评。还有的会提供更贴近实战的案例,比如让你剪一个短片、一个广告、一个Vlog。这些都比单纯的软件教学要好得多。选择的时候,确实得擦亮眼睛。不能光看宣传页面吹得多天花乱坠,说什么“零基础小白也能剪出大片感”。大片感哪是那么容易的?背后是多少年的磨练和天赋。得看课程大纲是不是扎实,有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有没有靠谱的老师能提供有价值的反馈,有没有学员社区能一起交流,撞撞思想的火花。
所以啊,我觉得网上培训班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一个帮你快速入门,了解软件,学习基本技巧的途径。它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更多对电影剪辑感兴趣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个领域。但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能用剪辑讲好故事、掌控节奏、调动观众情绪的创作者,光靠上几个网课可能还不够。它需要大量的自我练习,需要不断地看片、分析、模仿,需要找到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摸爬滚打,需要和其他电影创作者交流碰撞。网课可以给你一把钥匙,但打开门进去之后的路,还得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别指望上了个班,就能立马变大神。那不现实。但这把钥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就是开始迈向梦想的第一步。值不值,看你怎么用。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投入和努力,班只是个工具,一个起点。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