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刚上手,觉得音量不就是大点小点的事嘛。一条背景音乐轨,一条人声轨,两条怼一块儿,完了?然后导出,一听!哎哟我去,不是音乐大得把人声全盖了,就是人声出来了,音乐跟蚊子哼似的,完全没有氛围感。特别是那种有对白、有环境音、还有背景音乐的片段,复杂点儿的,能把你折腾得找不着北。
PR给咱提供了不少工具,最直观的,就是音频轨道上的那根白线。那根线啊,简直就是生死线。点一下,就是关键帧。这关键帧,才是真正调节声音的灵魂所在。你不能指望一条音乐从头到尾一个音量走天下。对话的时候,它得乖乖下去点,当个衬托;画面到了高潮,情绪需要,它可以稍微起来点;转场了,也许该让它做个漂亮的渐变淡出或淡入。所以,那条白线上,密密麻麻的关键帧,就是你为声音编织的节奏。

拉这根线,往上,声音大;往下,声音小。看着简单吧?但难就难在你得听着画面,听着人声,去决定它该大到多少,小到多少。而且关键帧之间那段线,是平滑过渡还是陡峭下降?这就决定了你的音乐是温柔地“躲”到人声后面,还是生硬地“跳”下去。我刚开始就老犯这个毛病,关键帧设得太少,或者位置不对,音量变化生硬得像刀砍一样,瞬间出戏。
除了轨道上的线,PR还有个好东西叫音频剪辑混音器。妈呀,第一次打开,一堆推子,跟专业调音台似的,唬人!但这玩意儿真有用。它让你能更全局地看各个音频轨道的电平。那些绿绿黄黄红红的条儿,就是电平指示。红色一冒顶,完了,破音失真,耳朵受不了。看着混音器,你可以整体调整某条轨道的音量,或者编组调节。有时候,光在轨道上拉线,感觉还是差那么点意思,到混音器里推推那个主轨道推子,或者背景音乐那路的推子,整体感觉一下就出来了。而且混音器上的推子也能记录关键帧,不过我个人习惯还是多在轨道上直接操作,感觉更直观,能看到波形图跟着一起动。
讲真,调节声音这活儿,没别的窍门,就是“听”。一遍遍地听。把播放头放在有问题的片段,听听音乐和人声的比例对不对;听听音乐的起伏跟画面情绪搭不搭;听听有没有突兀的音量变化。有时候耳机听着感觉对了,换个外放音箱听听,可能感觉又变了。不同设备听出来的效果差异挺大的,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多几种设备都试试。
这过程,枯燥吗?挺枯燥的。特别是当你的片段特别长,或者声音元素特别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同一个几秒钟的画面上反复拉动那几根线,微调那几个关键帧,可能就为了找到一个最舒服的音量点。有时候拉得眼睛都花了,耳朵也“疲劳”了,听啥都感觉不对劲。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歇会儿,站起来走走,让耳朵和大脑休息一下,再回来听,也许问题一下就找着了。
别忘了音频增益这个基础操作,虽然它不能做动态变化,但对于整体提升或降低某个音频剪辑的音量非常方便。特别是当你发现一段录音整体偏小或偏大时,先用音频增益把整体音量调到大概合适范围,再用关键帧去精修细节,这样效率更高。
还有个小细节,音乐的选择也影响着声音调节的难度。有些音乐本身动态范围就很大,高潮部分特别炸,低语部分又很轻柔,这种音乐处理起来就比那种音量相对稳定的音乐要费劲得多,关键帧也得下得更细密。
总而言之,PR剪辑音乐调节声音,是个耐心活儿,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艺术活儿。它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只有相对的“听着舒服”。多练多听,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声音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也能更快地找到那个让画面和音乐完美融合的平衡点。这感觉,挺有成就感的。就是过程嘛,有时候真想摔鼠标,但想想最后视频里声音层次分明、听感顺滑的效果,值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