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怎么样视频剪辑”?这问题,没个标准答案,像问“怎么样生活”一样,千人千面。但要是让我这瞎折腾过几年的“土把式”说说,大概就是一场跟自己较劲、跟素材死磕、跟软件眉来眼去,最终为了那点儿感觉搏命的旅程。
刚开始那会儿,别提了,看着相机里堆得跟小山似的各种片段,心里只有俩字:抓瞎。啥机位、啥光线、啥声音,拍的时候根本没概念,就按着录制键一路扫荡。结果呢,想找个能用的镜头,得从一堆晃晃悠悠、焦点模糊、或者对着地面的画面里刨。这头一步,素材的准备,简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多少人像我一样,都是摔过跤才懂的?拍得好,剪辑事半功倍;拍得烂,神仙难救。不是说非得啥高级设备,手机也能拍出好东西,关键是你心里有没有个大概的数:想用这些画面讲个啥?哪个角度?哪个时间点?这些零碎的念头,得在按下录制前就冒出来一点,哪怕一点点。要不然,后期对着那堆“废料”,想哭的心都有。

然后就是选软件。哇塞,这又是道坎儿。啥Pr、达芬奇、Final Cut Pro,听着就专业得要命。还有这两年火起来的剪映啥的,看着好像简单点。我刚开始,就是那种“哪个听说得多就试试哪个”的心理。打开一看,密密麻麻的按钮、轨道、面板,头大如斗。每个功能是干啥的?这个参数调了有啥用?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别指望看一两个教程视频就变大神,那都是骗人的。得自己一点点去试,去点,去拉,去错!没错,就是犯错。把片段拖错了轨道,把音频拉错了位置,或者辛辛苦苦剪了一半儿,软件崩了!心态?炸了!但没办法,你得跟它磨合,得搞清楚这“家伙”的脾气。慢慢地,你会发现,嗨,有些功能,用着用着就顺手了;有些快捷键,按着用着用着就成了肌肉记忆。软件只是工具,关键还是用它的人,脑子里有没有想法,手上敢不敢去实践。
剪辑本身,那可不是简单的拼接。把A片段放前面,B片段放后面,C片段再接上?小学生的作业吗?真正的剪辑,是在给这些画面赋予生命,赋予节奏,赋予情绪。你得像个裁缝,把那些“布料”——你的素材——精心裁剪,再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哪里留白?哪里要急促?哪里要舒缓?全靠你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想想看电影、看那些优秀的短视频,为啥有的你看得热血沸腾,有的看得潸然泪下,有的看得捧腹大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剪辑师对节奏的精准控制。一个眼神的特写,停顿多久才能传达出角色的内心戏?一段BGM(背景音乐)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出,才能把情绪推向高潮?这些都不是公式化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经验,得靠你反复观看、反复调整、甚至请别人看看给反馈。那一段画面,配上这首音乐,对不对味儿?这段对话,剪掉前面几个字,是不是更精炼?一个节奏不对,整个片子的感觉就垮了。
还有那些“调味品”:颜色、字幕、音效、转场。别小看它们。色彩调好了,整个画面的氛围感立马提升。字幕打得俏皮或者准确,能帮你的内容加分不少。音效,哪怕是走路声、关门声,处理好了,都能让画面更真实、更有沉浸感。至于转场,新人最爱滥用各种花哨的转场,恨不得五彩斑斓闪瞎眼。其实,最自然的往往是最好的,甚至直接硬切,只要节奏对了,也完全没问题。这些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剪辑的过程,也是个发现故事的过程。有时候,你拍了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坐下来剪的时候,却能从里面“剪”出一条新的线索,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就像从一堆零碎的单词里,慢慢拼凑出一句有意义的话,甚至一篇动人的文章。你的故事,不完全是拍出来的,很大一部分是剪出来的。哪里是开头,哪里是高潮,哪里是结尾,用哪个画面做结尾能让人记住,这些都是剪辑师在思考和决定的。它是一种再创作,甚至比拍摄更需要思考深度。
这个过程嘛,累是真累,熬夜是常态。眼睛盯着屏幕,耳朵听着声音,脑子高速运转,还得跟时不时出现的bug较劲。遇到一个地方怎么剪都别扭,可能会卡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那个时候,真的特别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可能就直接放弃了。但熬过去,当最终的视频导出,再看一遍,如果感觉对了,如果你想表达的东西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到了,那种成就感,嘿,也是真的爽。就像厨师端出一盘自己精心烹制的菜肴,哪怕累得腰酸背痛,看人吃得津津有味,心里也是甜的。
所以,怎么样视频剪辑?这问题,我没法给你个标准流程,让你按部就班就能出神片。它更像是一种手艺,一种感觉,一种对素材的理解,对节奏的把控,对情绪的调动,以及最重要的——反复打磨的耐心。它需要你不断学习软件的新功能,需要你积累对画面的审美,需要你磨炼讲故事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开始动手,去剪,去犯错,去感受。只有剪得多了,摔得惨了,才会慢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子,找到你视频的那个“魂儿”。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折腾。但相信我,当你把一堆原本无序的素材,通过你的手和脑子,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故事时,那种体验,真挺迷人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