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一步,你总得有个趁手的工具吧?音频剪辑软件!市面上选择可太多了,从免费开源的 Audacity 到 Adobe Audition 这样专业的“巨无霸”,再到各种在线工具。选哪个?看你需求和预算。小白入门,Audacity 挺好,功能够用,还不花钱。想玩得更专业、功能更全乎,Audition 自然是很多人的首选,但那玩意儿学习曲线有点陡,而且是订阅制,得掏腰包。别以为剪辑就是切一切那么简单,这里头门道可不少。
软件装好了,或者在线工具打开了,接下来干啥?把你的宝贝录音文件导入进去啊!通常就是文件菜单里的“打开”或者“导入”,选中你的MP3啊、WAV啊啥的,拽进软件的编辑界面里。你会看到波形图,那些高高低低起伏的线条,就是声音的形状,波峰是响的地方,波谷是安静的地方。看到波形图,你就有了直观感受,哪里说了话,哪里是空白,一目了然。

然后呢?开始动刀啊!最常用的操作,没有之一,就是剪切和删除。那些大段的沉默?咔嚓!删除掉。说话结巴了,或者说错了重说?找到说错那段,前后一框,剪切了或者直接删除。不想要的背景噪音持续了好几秒?框住,删除!这就像是给录音“减肥”,把所有多余的脂肪都剔掉,只留下精瘦的部分。有时候,你需要把前面说的一句话,挪到后面去,这就用到复制和粘贴了,选中,复制,定位,粘贴,灵活得很。剪辑嘛,就像搭积木,把零散的声音块儿,重新组合成你想要的样子。这过程有时挺枯燥,特别是录音很长的时候,得一句一句听,眼睛还得盯着波形,生怕漏掉什么,耐心是王道。
再来说说那些听着闹心的杂音,这是很多原始录音的“硬伤”。风声、电流声、空调嗡嗡声、远处的狗叫… 得处理!这时候就该请出降噪大神了。大多数音频剪辑软件都有降噪功能。它的原理通常是先“学习”一段纯粹的噪音样本(找录音里没人说话、只有背景音的片段),然后根据这个样本,把整个文件里类似的噪音都尽可能地移除掉。注意啊,降噪可不是万能的,太强的降噪会损伤人声,让人声听起来闷闷的或者有奇怪的“水下”感。得慢慢调参数,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能明显去掉噪音,又不至于把人声搞废。这需要耳朵仔细听,反复对比。
还有个基本功叫调整音量。你录音时可能离麦克风忽远忽近,导致声音忽大忽小,或者整体音量太小听不清,或者太大容易破音。这时就得调整音量了。可以整体提高或降低整个文件的音量,也可以选中某个说话声太小的地方,单独给它把音量提上去。很多软件还有“标准化”或“响度匹配”的功能,能帮你把整体音量调整到一个比较标准的水平,避免听众耳朵遭受折磨。有时候,开头结尾加个淡入淡出效果,让声音自然出现和消失,听着也舒服多了。
进阶一点点,可以玩玩均衡器 (EQ)和压缩 (Compression)。均衡器就是调节声音的频率平衡,简单说,让人声听起来更“亮”或者更“厚”,去掉一些嗡嗡声或者嘶嘶声。压缩则是用来控制声音的动态范围,让最响和最轻的声音之间的差距变小,这样整体听感会更平稳,不会突然一下特别响。这俩工具用好了,能让你的声音瞬间提升一个档次,但用不好… 嗯,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新手可以先放放,或者用预设试试。
所有的剪辑工作都做完了,感觉顺耳了,干净了,流程了。最后一步,也是不能错的一步:导出!得把你在软件里折腾了半天的项目文件,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播放的音频文件。导出的时候,要选择格式(最常见的是MP3或WAV)和一些参数(比如采样率、比特率)。如果你是用来上传到网上分享,MP3文件小,比较方便。如果对音质要求很高,或者后续还要做进一步处理,WAV无损格式更好。选择好参数,点导出,软件就开始处理了,速度取决于你的电脑性能和文件大小。一杯咖啡的功夫,搞定!
整个过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外科手术?一点点精修,一点点打磨。从一段满是瑕疵的原始录音,变成一个干净、流畅、悦耳的文件,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成就感。刚开始可能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哪个按钮干啥的,剪错了删错了更是常事。别怕,多尝试,多听,多看软件的帮助文档或者网上的教程。熟能生巧,慢慢地,你就会发现,那些恼人的杂音和停顿,在你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下,会乖乖地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细致的“听力”和“耐心”训练。投入进去,你会发现音频剪辑的世界,远比想象中要有趣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