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想让你的视频转场自然?首先得明白,自然转场从来就不是“用什么特效”,而是怎么让两个画面连接得不突兀,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在内容上,而不是连接处。转场,它得服务内容,服务情绪,甚至服务节奏。它应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就像呼吸一样,虽然存在,你却不会刻意去感知它。
想想看,你看那些高级的电影、纪录片或者优秀的vlog,很多时候你甚至意识不到转场发生了,画面就那么丝滑地切过去了。他们用的真是那些软件自带的预设效果吗?很少,真的很少。更多时候,他们是在画面本身、声音、节奏里找门道。

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自然转场方式,就是硬切 (Hard Cut)。没错,就是啥特效都不加,直接从上一个镜头跳到下一个。听起来有点傻,但它用对了,力量感和效率是其他转场比不了的。你想想,一个紧张的追逐戏,或者一个突然的惊吓,需要慢悠悠地推过去吗?当然是干脆利落的硬切!它制造的就是那种猝不及防、紧张刺激的感觉。或者,只是同一场景、不同机位的切换,用硬切最符合人眼观察的逻辑,看这里,再看那里,直接切换,多直接!
但这不代表硬切可以乱用。要让硬切自然,有个大前提:两个镜头之间得有逻辑关联,要么是同一动作的连续,要么是视角的切换(比如从全景切到特写),要么是情绪的递进。如果两个镜头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硬切过去就会显得很跳跃,除非你是刻意追求那种跳跃感(比如法国新浪潮电影里的跳切,那是有强烈风格的)。
抛开硬切,我们还能玩点啥?我最喜欢,也觉得最高级的自然转场,往往是从画面内部找线索。
比如运动转场 (Movement Transition)。这玩意儿真的太太太实用了!画面里有个东西快速掠过镜头,啪,切到下一幕。可以是运动中的车、跑过的人、快速甩过的手臂,甚至是镜头本身快速摇移 (Whip Pan)或俯仰 (Whip Tilt)。上一个镜头的快速运动模糊,跟下一个镜头的开头接上,观众的眼睛被画面的高速运动带着走,注意力全在运动轨迹上,哪还有空管你是不是换镜头了?整个过程像行云流水一样。用好了,这比任何推拉溶解都要来得顺畅、有力。前提是你的原始素材得拍出这样的运动,或者后期能模拟出那种动态模糊的效果。
还有元素转场 (Element Transition)。这个有点意思。找画面里的某个具体元素做文章。比如,一个人从画面左侧走出去了,下一个镜头,另一个人(或同一个人换了场景)从画面左侧走进来。或者,一个特写拍着一个杯子,镜头缓缓拉远,发现杯子放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这种转场,依赖的是画面内容本身的联系,是视觉上的巧妙接力。它不依赖速度,依赖的是设计感和观察力。需要你前期拍摄时就有意识地去构思这种首尾呼应的可能性。
光影转场 (Light/Color Transition)也超自然。想想画面突然变亮(比如走出黑暗空间,或者闪光灯一闪),然后切到下一个画面。或者画面慢慢变暗,再切到下一场戏的开头(常用于表现时间流逝或进入夜晚)。颜色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转场,比如前一个镜头结束时画面偏暖,下一个镜头开始时画面偏冷,通过一个快速的叠化或闪白/闪黑过渡,能暗示情绪或环境的变化。这种转场,情绪渲染能力特别强。
别忘了声音转场 (Audio Transition)!这可能是最容易被新手忽略,却是最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很多时候,画面切了,但上一个场景的声音(环境声、音乐、对话最后一句)可以延续几帧到下一个画面,或者下一个场景的声音可以提前几帧进入当前画面。这种声音上的叠化,就像搭了一座无形的桥,把两个看似无关的画面粘合在一起。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音效(比如关门声、风声、电话铃声),就能非常自然地连接两个镜头,甚至暗示着剧情的进展。试着把你的音频波形看看,让它们不是硬邦邦地对齐画面切换点,而是留一点呼吸空间,你会发现新大陆。
再说说叠化 (Dissolve)。很多人觉得叠化土,那是你没用对地方。叠化表示时间流逝、空间转换、回忆、梦境或者情绪的渐变。你不可能用硬切去表现一个人陷入沉思然后画面转到他的回忆里吧?这时候,一个缓慢、柔和的叠化就再合适不过了。关键在于速度和时长,以及它所表达的含义。用在需要“软连接”的地方,它非常自然。
还有那种隐藏剪辑 (Hidden Cut)或者叫匹配剪辑 (Match Cut),简直是鬼斧神工。两个不同画面,但画面主体形状、运动轨迹或者位置相似,在主体运动到某个特定点时切换,看起来就像是同一个动作或物体在不同场景的延续。比如,一个人跳起来,切到另一个人从屋顶跳下。一个球抛出去,切到太阳升起。这种转场玩的是创意和视觉相似性,难度比较高,但效果出来惊艳又顺畅。
说到底,要让转场自然,真不是套模板。得看你的素材,得听你的声音,得感受你的片子想表达的节奏和情绪。快节奏的片子,转场就得快,硬切、快速运动模糊、闪白可能更适合。慢节奏、讲究意境的片子,也许叠化、淡入淡出、声音先行更合适。
别害怕留白或者呼吸。有时候,一个镜头稍微多留一两帧,或者在切之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画面或声音),反而能让下一个镜头的切入更有力、更自然。这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没有它,旋律就太平了。
所以,下次做视频,别一上来就想着转场效果库。先把你手里的素材看熟,听熟。问问自己:前一个镜头是什么?后一个镜头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我想让观众在切到下一个镜头时有什么感觉?是惊喜?是紧张?是平静?是恍然大悟?这个感觉,决定了你应该用哪种方式连接它们。
多看好的视频作品,不是看他们的转场用了什么特效名字,而是观察他们在画面切换时,画面里发生了什么?声音上有什么变化?整体节奏是怎么流动的?模仿,然后超越。
别怕试错。同一个地方,用不同的方式剪剪看,对比一下感觉。哪个最不打断人?哪个最符合你想讲的故事?哪个让你自己看着最舒服?
自然,是润物细无声。视频转场的自然,就是让观众忘记转场,只沉浸在你的故事里。这需要思考,需要感受,需要练习,更需要一点点巧思。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吧,回到最原始的画面和声音里去找答案,你会发现,最自然的转场,往往就是最不着痕迹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