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刚开始啊,我也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手机里存的老多旅行视频、聚会傻乐的片段、家里的猫犯二瞬间,搁那儿躺着,占内存不说,想翻出来看吧,又乱七八糟的。直到有一天,突然琢磨着,能不能把它们拼起来,再配个音乐啥的,弄成个小故事?就这么个简单的念头,把我带进了“剪刀手”的世界。
首先,你得有素材,这是大前提。就像盖房子得有砖瓦一样。你的砖瓦是什么?是你用手机随手拍的短视频、是相机里导出来的片子、甚至是你在网上找的(但注意啊,版权!这俩字儿多重要,别到时候惹一身麻烦)。这些原始素材的质量,说实话,直接决定了你剪出来的视频能好到啥程度。当然,不是说非得专业设备拍的才行,现在手机摄像头多厉害啊,拍出来已经很能打了。关键是拍的时候稍微走点儿心:别晃得跟地震似的,能稳点儿尽量稳;光线别太离谱,大黑天拍出来啥也看不见,大逆光人脸一团黑,后期救起来可费劲了。多拍点儿不同角度的、近的远的、静的动的,素材丰富了,剪的时候选择才多,才能玩出花样。

有了素材,下一步就是工具。哎呀,这工具可太多了,多到能把你绕晕。手机上的剪辑App,简直是百花齐放。什么剪映、快影、Vlogr什么的,操作逻辑都挺简单粗暴的,基本属于“傻瓜式”操作,上手快,分分钟就能出个小成品。这玩意儿,适合刚入门的、需求不复杂的、或者就是想随手剪个分享朋友圈的。觉得手机屏幕太小,或者想玩儿点更高级的功能?那就考虑电脑上的软件。现在最火的电脑版入门级,我觉得还是剪映专业版,延续了手机端的易用性,功能又强大不少。再往上,就是那些“专业”代名词了:Adobe Premiere Pro(简称PR)、Final Cut Pro(FCP,苹果电脑专属)、达芬奇Resolve。这些玩意儿功能强大到爆炸,但学起来确实得花点儿时间精力。我的建议是,先从最简单的开始,能满足你的需求就行。别一开始就去啃PR这种硬骨头,容易学到自闭。等你对剪辑这事儿有了感觉,想玩儿更深了,自然会去学更复杂的工具。工具只是个辅助你完成想法的“家伙”,别让它成了你的绊脚石。
工具就位,素材备好,那就正式进入剪辑环节!这才是核心啊。
把你的素材一股脑儿丢进剪辑软件里。看着时间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波纹图,是不是有点儿成就感?别急,万里长征第一步。
剪!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动作。就像裁缝拿剪刀一样,把多余的、不想要的、拍废了的片段统统咔嚓掉。你拍了一段,前面虚焦了,后面说话结巴了,中间那几秒还行?OK,把前面后面都剪掉,只保留中间那段“精华”。一条视频里可能就那么几个瞬间是你要的,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抠”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给你的视频做减法。别觉得啥都舍不得扔,有时候,扔掉越多,留下的越精炼,越有力量。把所有你需要用到的“精华”片段都剪出来,放在时间线上排队。
然后是排序。这些零散的片段怎么排列组合?你想讲个啥故事?是按时间顺序一步步来?还是打乱顺序制造点悬念?或者几个相似的场景放在一起做个对比?这个排列组合的过程,就是在给你的视频搭骨架,形成一个基本的叙事流程。你得让观众看得懂,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个啥。这个阶段,你脑子里得有个大致的轮廓,你希望观众看完了,心里是啥感觉?
骨架搭好了,肉得往上贴啊。加东西!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音乐!天呐,音乐简直是视频的灵魂、情绪的放大器!一段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效果能直接翻倍甚至翻好几倍。你录了一段海边夕阳,画面已经够美了,再配上空灵悠扬或者磅礴大气(看你想要啥感觉)的背景乐,瞬间那种意境就出来了,能把人直接拉到那个场景里。一段搞笑的视频,配上那种贱兮兮的BGM,不用说话都好笑。找音乐是个大学问,得跟你的画面风格、节奏、情绪搭得上。别随便用抖音神曲啥的,还是那句话,版权!尽量找一些无版权或者知识共享协议的音乐,或者用平台自带的音乐库。找对一首好音乐,有时候甚至能拯救一段拍得不怎么样的视频。
除了音乐,还有字幕。不是所有视频都需要字幕,但有时候,字幕能帮你解释画面没说清楚的事儿,或者直接增强趣味性(比如给搞笑视频配点吐槽字幕)。字幕的字体、大小、位置、颜色,都能影响观看体验。别用那种花里胡哨的字体,也别太小看不清,颜色跟背景反差大一点。
转场。就是视频片段和片段之间的过渡。最简单的就是硬切,一个画面直接跳到下一个。有时候这种硬切很有力量感,尤其适合节奏快的、有冲击力的内容。但大多数时候,用一些转场效果能让画面切换更自然平滑。软件里自带各种转场效果,推拉、淡入淡出、闪黑闪白、溶解等等。记住:别滥用!尤其是那种很炫酷但跟内容完全不搭的转场,用多了只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甚至有点土气。合适的转场是锦上添花,多余的转场是画蛇添足。
特效。这个就更五花八门了,滤镜、叠层、画中画、抠像、各种动画效果……同样,非必要不乱加。尤其是刚开始,先把基础的剪辑、音乐、字幕弄明白就够了。特效这玩意儿,得用得巧,用得妙,用得恰到好处,才能给视频加分。随便乱加一通,只会让视频显得很廉价,或者分散观众注意力。
画面颜色不好看怎么办?可以简单调个色。软件里都有调色功能,调整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温啥的。别看只是简单的几个参数,调整好了能让你的画面质感提升一大截。让画面整体偏暖一点,可能更有怀旧感;偏冷一点,可能显得更冷静或者忧郁。这玩意儿学起来也有点儿深,但简单的基础调整,自己摸索摸索也能搞定。
所有东西都差不多了,反复观看,看看有没有哪里不流畅,节奏对不对,音乐跟画面合不合拍,字幕有没有打错字。这个审视的过程非常重要,旁观者清嘛。
最后一步,导出!把你辛辛苦苦做好的视频变成一个能分享的文件。导出的时候注意分辨率和格式。一般来说,1080P(1920×1080)已经足够清晰了,除非你有特殊需求,不然没必要非得4K,文件太大,上传播放都费劲。格式一般选MP4,兼容性最好。导出设置里还有码率啥的,刚开始不用管那么细,用软件推荐的常用设置就行。导出是个耐心活儿,尤其视频长或者电脑配置一般,得等着它慢慢跑进度条。
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坑。素材找不到了;软件突然崩了,辛辛苦苦剪的没保存!血的教训,保存是美德!找的音乐有版权问题,发出去被平台警告或者静音;导出设置不对,画面糊得一塌糊涂;或者文件巨大无比,传了半天都传不上去。别灰心,这些都是必经之路。遇到了,上网搜搜,问问别人,慢慢就解决了。
所以你看,剪辑视频这事儿,技术操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脑子里想啥,你手里有啥料,你想怎么把这些料讲个故事。它不是把素材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剪、通过排、通过加,赋予这些素材新的生命和意义。
别怕开始,别怕自己的第一个、第二个视频看起来很“菜”。谁都是从“菜鸟”过来的。多看别人是怎么剪的,分析人家的节奏、转场、音乐怎么用的;多自己动手剪,熟能生巧,慢慢你的“剪感”就出来了。从模仿到创新,这个过程挺有趣的。
最关键的是,享受这个把零碎变成完整的、把无声变成有声有色的过程。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创世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用光影和声音,讲述你心中的故事。去试试吧!把你那些压箱底的片段,变成会说话的、会唱歌的玩意儿!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