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我你还打算傻乎乎地把一个机位的视频放一条轨道,另一个放上面一条,然后对着画面和声音一点点手动切、手动对?拜托,那样你会疯掉的,而且效率低到爆炸。PR给了我们一个超级趁手的工具,就是那个多机位序列。要说这玩意儿,真是双机位剪辑的核心,没有之一。
第一步嘛,当然是把所有素材,对,是所有相关的素材,都老老实实地导入到你的PR项目里。最好呢,提前把每个机位的素材分个文件夹整理好,比如“机位A”、“机位B”,或者更清晰点,“采访_机位1”、“采访_机位2”。名字也规范点,比如“日期_时间_机位A_001.MP4”,这样看着心里有数,不至于乱成一锅粥,剪到一半儿找不到文件那才叫抓狂。

素材进来了,关键的来了:同步!同步!还是TMD同步!这玩意儿要是没弄利索,后面你就是神仙也救不活这片子。音画不同步的痛苦,谁经历谁知道。那种看着嘴巴动了,声音慢半拍或者快半拍的感觉,简直了。PR 有几种同步大法。
最省事儿,也是我最常用的,就是利用音频来同步。前提是,你拍的时候,两个机位或者说所有机位,都能或多或少地收到环境音,或者至少有一条公共的音轨(比如一个领夹麦或者一支指向麦同时录进去)。把需要同步的几个视频片段(注意,不是整个文件的开头到结尾,而是你实际拍摄的那一段),在项目面板里选中它们。然后右键,找到那个听着就很专业的选项:“创建多机位源序列”。点进去,会弹出一个设置框。最上面那个“同步点”,毫不犹豫地选“音频”。PR会分析这几个片段的音频波形,然后努力把它们对齐。这个功能大多数时候还挺灵的,尤其是在相对安静或者有明显声音事件(比如拍手、说话)的环境下。设置里还有个“序列设置”,帧率啊、分辨率啊什么的,一般让它按你的素材来就行,或者选一个统一的标准。点确定,PR就开始吭哧吭哧计算了。算好了,它会在你的项目面板里生成一个新的序列,图标长得跟普通序列不太一样,这就是你的多机位源序列了。
当然,音频同步也不是万能的。遇上环境噪音特别大,或者机位离得太远导致声音差异太大,或者干脆一个机位没录声音(这种操作我劝你善良),它可能就抓瞎了。这时候怎么办?老办法了!
标记点!如果拍摄时你们够专业,或者提前沟通好了,会在开始录制后,有一个明显的同步点动作。最典型的就是拍手,发出一个清脆的声音,并且画面里也能看到手拍合的瞬间。或者主持人/讲者说一句固定的开场白,比如“好的,我们开始”。拍手这个最直观,因为它同时提供了声音和视觉线索。你在每个机位的素材里,找到拍手瞬间的那个波形高峰和画面,打个标记点(快捷键M)。然后按照刚才创建多机位源序列的方法,只是这次同步点选择“标记点”。PR会尝试把那些标记点对齐。这要求你打点得准,得是同一个时间点打下去的。
还有一种更硬核、更专业的方式,需要设备支持:时间码。如果你的摄像机和录音设备都支持时间码同步,并且你在拍摄前把它们的时间码都设置为一致(这通常需要外部同步器或者设备自带的同步功能),那恭喜你,同步变得异常简单和精确。创建多机位源序列时,同步点直接选“时间码”就行。这是最高效也最准确的方式,但门槛相对高一点。
好了,假设你通过以上方法之一,成功生成了那个多机位源序列。这个序列就是你的宝藏了。把它拖到你的主时间线上,你会看到一个长条,展开后可能里面有好几个视频轨道,每个代表一个机位。重点不在这儿!重点在于怎么看和怎么切!
在你的节目监视器(就是看最终效果的那个窗口)旁边或者顶部,找到那个多机位视图的按钮(图标通常是几个小方块叠在一起)。点它!Boom!你的监视器窗口会瞬间变成几个小画面拼在一起,每个画面对应一个机位。这时候,你就可以一边播放视频,一边实时切换机位了!
怎么切?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用鼠标点击你想要切换到的那个小画面,在你点击的瞬间,PR就会在主时间线上自动帮你生成一个切点,并切换到你点击的那个机位的画面。但这还是不够快,不够嗨!为了效率和节奏感,你得学会用快捷键!默认情况下,数字键 1、2、3、4……就对应着你的多机位序列里的机位。你可以对着监视器里的小画面顺序,记下哪个数字对应哪个机位。然后,一边播放(空格键或者L键),一边看画面,看到觉得该切到另一个机位了,比如从全景切到特写,或者从A说话的机位切到B听的机位,毫不犹豫地按下对应的数字键!1、2、3、2、1……手指在键盘上跳舞,画面在监视器里跳跃,那感觉,简直是沉浸式剪辑!PR 会在你按下数字键的地方自动切断当前机位,并切换到你指定的机位,完美地无缝衔接。
这个过程是实时的!你可以先快速过一遍素材,把大概的切换点先切出来。切完后,时间线上就会出现很多小切口。回过头来,再慢慢地、精细地调整这些切点的位置。比如,觉得这个特写给早了半秒,选中切点往后拖拖;觉得这个镜头太短,选中后面的切点往前拽拽。配合涟漪编辑工具(快捷键B),调整切点简直不要太方便。
切完了,画面是流畅切换了,但双机位剪辑可不是只切画面那么简单。你还得考虑剪辑节奏!什么时候该快切?什么时候该让一个镜头多留一会儿?这取决于你的内容。对话时,可以在说话者之间来回切,也可以偶尔给听者的反应一个镜头。讲座或演讲时,可能大部分时间是讲者的中景或特写,但偶尔需要切到全景展示PPT或者和观众互动。动作场面?那更得快切,多角度展现冲击力。多机位给了你丰富的选择,但怎么选、什么时候选,是考验你剪辑功力的事儿。别光顾着切,得多看几遍,感受那个流动的节奏。
而且,别忘了景别的搭配。一般双机位常用的组合就是一个中景/全景机位(交代环境、人物关系),一个特写机位(捕捉表情、细节)。切的时候,从全景切到特写,或者从特写切回中景,这种景别的变化能带来视觉冲击力,让画面不那么单调。如果你有三个机位,那选择就更多了,比如全景、中景、特写,或者不同角度的中景/特写。灵活运用不同的景别来切换,画面会生动很多。
切完画面,你以为大功告成了?Too young too simple!还有一个可能让你头疼的问题:色彩!不同机位,甚至同一款相机在不同时间拍的素材,色彩、白平衡可能都不一样。这个镜头偏黄,那个镜头偏蓝;这个曝光正常,那个有点过曝。直接这么切,画面颜色跳来跳去,看着特别难受。所以,切完后,或者在精剪阶段,你得花时间做色彩匹配。先在一个相对标准的镜头上调好颜色,然后把这个调好的效果复制(快捷键Ctrl+C)到剪辑好的其他机位片段上。选中片段,右键,找“粘贴属性”,把颜色校正或者LUT什么的勾上,应用过去。或者更高级点,用 Lumetri Color 面板,手动或者借助匹配工具来统一颜色风格。力求让不同机位的画面颜色看起来是一个体系里的,别跳戏。
还有就是音频处理。尽管我们用音频做了同步,但不同机位收到的声音可能不一样。比如一个机位离说话人近,一个远;或者一个主要收环境音,一个主要收人声。在多机位序列里切画面时,音频默认会跟着画面走,切到哪个机位,就播放哪个机位的音轨。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音频是连续的,比如始终用最好的那个麦克风录制的人声。创建多机位源序列时,可以设置音频是切换视角时跟着切换,还是固定使用某个音轨,或者混合使用。在时间线上,你也可以把音频轨道和视频轨道解绑(右键,取消链接),然后单独处理音频。比如把所有人声都从一个干净的音源里来,环境音再叠加进去。对每段音频做基本的降噪、增益调整,保证整体音量均衡,听着舒服。
总的来说,PR剪辑双机位,流程大概就是:导入素材->同步(音频、标记点或时间码) ->创建多机位源序列->在时间线和监视器中利用快捷键实时切换机位->精细调整切点->统一色彩->处理音频-> 最后再加点转场、字幕啥的,润色一下。
看着好像步骤不少,但当你熟练了多机位序列和快捷键切换,你会发现双机位剪辑的效率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而且,有了多个视角,你的片子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不再是单调的平铺直叙。它可以有特写来拉近距离,有全景来交代场面,可以通过镜头的切换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控制信息流,甚至制造一些小小的节奏变化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当然,这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小问题。比如同步没对准,只能重新来;比如某个机位素材有问题,画面卡顿或者丢帧;比如项目文件变大,剪辑起来有点卡顿。这些都是常态,慢慢摸索,多试试PR的各种功能,比如代理剪辑(应对卡顿),比如波形图的精细调整,比如如何利用标记点在时间线上快速定位。
双机位,它不是简单地多了一份素材,它意味着你拥有了更多的叙事可能性,更多的视觉语言。而PR的多机位编辑功能,就是实现这些可能性的趁手兵器。用好它,你的视频,绝对能提升一个档次,看着就比那些只有一个傻傻固定机位的有意思多了。所以,别看着那一堆素材头疼了,打开PR,跟着这思路,一步步来,你也能把那些看似杂乱的双机位素材,变成一个赏心悦目的视频作品。相信我,当你第一次用快捷键唰唰唰地把一个对谈或者一个表演剪出来,那种成就感,还挺上头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