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用,我也傻乎乎地只会往下拉,看它推荐的那些,或者按它给的几个大类点进去。比如“治愈”、“Vlog”、“动感”什么的。但这跟大海捞针差不多,或者说,就像逛一个巨大的音像店,唱片是按心情摆的,不是按名字也不是按风格,你就得一张一张地翻,听开头几秒,直到找到耳朵一亮的。效率太低了!特别是有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个大概的旋律走向或者节奏感了,就想找类似的。
这时候就得请出搜索功能了。它藏得不深,但也不是特别醒目。你得先点进视频编辑界面,然后找到底部的工具栏,滑啊滑,找到那个叫做音频的选项。点进去,通常你会看到“配乐”、“音效”、“提取音乐”几个子选项。咱们要找的是内置音乐库里的,所以通常是在“配乐”或者一个类似名字的地方。点进“配乐”,这时候,仔细看屏幕上方或者某个角落,会有一个小小的放大镜图标,或者直接写着搜索。那个,就是咱们今天的重点。

点开搜索框,好戏来了。这里可不是万能的。你不能指望输入一段歌词它就能给你找出来(至少目前是这样)。它的搜索逻辑主要基于它自带音乐库的元数据和分类标签。所以,你的关键词就非常重要。
首先,你可以尝试风格关键词。比如你想找点舒缓的,可以试试搜“轻音乐”、“纯音乐”、“钢琴曲”、“治愈系”。想要有活力?那就“电子”、“说唱”、“摇滚”、“快节奏”、“动感”。需要点氛围?“电影感”、“史诗”、“神秘”、“空灵”。这些词儿,都是我在摸索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效的。它后台应该有一套匹配系统,能把这些风格描述和它的音乐库关联起来。
其次,可以试试场景关键词。花瓣剪辑本身给音乐分类时就参考了场景,比如“Vlog”、“旅行”、“美食”、“萌宠”、“转场”。你在搜索时也可以用这些词。比如搜“Vlog”,出来的音乐通常比较轻快、生活化。搜“旅行”,可能会带点异域风情或者开阔感。虽然直接点分类也能达到类似目的,但搜索有时候能帮你缩小范围,或者找到那些同时跨越多个分类的音乐。
再来,可以尝试情绪关键词。这个我觉得特别关键!音乐嘛,就是要烘托情绪的。伤感?“悲伤”、“忧郁”、“治情歌”(虽然内置库里人声歌曲少,但器乐曲也能有情绪)。开心?“欢快”、“阳光”、“励志”。紧张?“悬疑”、“激动”。这些情绪词,有时候比风格词更好用,因为它们更贴近你做视频时想要传达的感觉。别小看这些词,它们是连接你的想法和音乐库的桥梁。
还有一招,虽然不直接是搜索,但跟搜索思路有点像——利用它的推荐。当你听某一段音乐觉得“有点像但不对”的时候,记下它的名字或者所属分类,再去搜索框里搜搜那个分类或者相关的关键词。有时候能“顺藤摸瓜”找到更合适的。或者,它在展示搜索结果时,可能也会在底部或者旁边推荐“类似音乐”,那个也要留意。
搜索结果出来后,别急着决定。每一首音乐都提供一个试听按钮。一定要点开听听!光看名字和分类标签是没用的,音乐得用耳朵收货。试听的时候,闭上眼,想象一下你的画面配上这段音乐是什么感觉。前奏怎么样?主旋律抓不抓人?高潮部分是不是在视频该有情绪爆发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你花时间去试听和匹配。有时候听着听着就找到灵感了,即使当前这首不是,也能给你指明下一个搜索的方向。
而且,别怕反复搜索。第一次搜索“治愈”,结果可能不够满意。换个词试试?“温暖”、“舒缓”、“平静”。同一个意思,换个说法,出来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语言的微妙之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跟人沟通一样,你得换个方式问,对方可能才明白你的意思,或者给出不同的答案。跟花瓣剪辑的音乐搜索互动,也是个不断尝试和优化的过程。
有时候,内置音乐库的局限性也会显现。搜来搜去就那些,或者找不到特别小众、特别有特色的。这时候,导入自己的音乐就是另一条路了。但今天咱们主要聊的是搜索内置音乐,因为它方便,不用担心版权(至少在平台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是没问题的)。所以,先把内置的潜力挖完,实在不行再考虑外援。
记住,搜索音乐不只是敲几个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思考、尝试、试听、再思考的循环过程。你需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感觉,然后用尽可能贴切的关键词去描绘它,再从搜索结果里耐心筛选。别期望一次就搜到完美答案。多尝试几个词,多听几段音乐,你会越来越了解这个搜索功能脾气,也越来越会用它找到你想要的“声音灵魂”。毕竟,好的音乐真的能让你的视频升华。花点时间在搜索上,绝对值得。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