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剪辑那会儿,拿到素材就一股脑儿往剪辑软件里拖,根本没注意水印这茬。等剪完了,导出一看,得,那小小的Logo就那么杵在那儿,瞬间拉低了整个作品的档次。特别是那些剪辑比赛或者想发出去给人看的,带水印?简直是脸上无光。所以啊,去水印这事儿,真不是钻空子想盗版啥的,很多时候就是想让自己的作品看着更舒服、更专业点,或者说,就是强迫症犯了,眼里容不下那沙子。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把那些讨厌的水印从电影片段上剥离掉呢?说白了,没啥神奇魔法,都是些笨办法、巧办法,或者说,是技术和耐心的一场拉锯战。

最简单、最粗暴的一招,叫做裁剪。这招听着没技术含量,但有时候真管用。就看你运气好不好,那个该死的水印是不是乖乖地待在画面边角,而且边角区域对整个画面影响不大。比如有些老电影的宽屏素材,上下有大黑边,水印就压在黑边上,或者紧贴着画面边缘。遇到这种情况,恭喜你,直接在剪辑软件里调整画面比例,把水印所在的边缘区域裁掉一部分。咔嚓一下,世界清静了。但这招的限制太大了!大多数时候,水印它偏不!它就喜欢往画面中央跑,或者紧挨着人物的脸、重要的道具。你敢裁剪?行啊,等着画面缺胳膊少腿吧。主角脑袋没了一半,或者某个关键线索道具被你裁掉了,那这素材基本也就废了。所以,裁剪这招,适用于特定情况,而且通常意味着你得牺牲一部分画面信息。用之前得掂量清楚,这个损失你能不能接受。很多时候,试了试,发现裁不动,只能摇头放弃,心里那个憋屈啊。
比裁剪稍微高级那么一点点,叫做遮挡。这招嘛,不是真的把水印“去掉”,而是用别的东西把它盖住。最常见的就是拿自己的Logo、一个文字标题、一个装饰性的小图标、或者一块模糊区域,直接覆盖在水印的位置上。这招的好处是,不会破坏原始画面的比例和构图(除了水印被盖住的部分),而且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但缺点也很明显:你在画面上新加了个东西。这个新加的东西,如果设计得好,跟你的视频风格搭调,可能还好;要是敷衍了事,或者跟画面格格不入,那简直比水印还碍眼!想象一下,一个唯美的电影画面,角落里突兀地杵着一个大Logo,或者一块生硬的马赛克,观感能好到哪儿去?所以,遮挡这招,是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办法,只能说勉强解决问题。而且对于那些会动的水印,比如动态Logo、跑马灯文字,你就得做动态遮挡,那工作量可就蹭蹭地往上涨了,得跟着水印的轨迹一点点调整遮挡物的位置和形状。这可太考验耐心了,搞不好辛辛苦苦做完,发现盖得不够严实,水印还露着边儿,气死个人。
再来,就是技术含量相对高一些的——修复。这年头,各种剪辑软件、后期特效软件都号称有“智能去水印”、“内容感知填充”这类功能。听着玄乎,原理大概就是分析水印周围的画面内容,然后“脑补”出水印下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画面,再用这个“脑补”出来的画面去填补水印的位置。这招要是成功了,那效果真是惊艳!看着水印就那么慢慢消失,画面仿佛从来没有被污染过,你会感觉自己简直是个魔法师。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智能修复功能,对画面要求极高。如果水印在纯色背景上,或者纹理比较简单的区域,成功率还行。可一旦水印压在人物复杂的发丝上、脸部表情上、或者那些背景纹理巨复杂的场景(比如树叶、水面、密集的建筑群),那修复出来的效果往往堪称“车祸现场”。画面会变得模糊不清,出现扭曲的纹理,甚至直接生成一团乱七八糟的东西,仿佛被什么东西啃了一样。特别是动态素材,前后帧画面变化快,修复算法跟不上,水印位置可能会闪烁、抖动,看着别提多难受了。所以,指望靠软件智能修复一劳永逸去水印?梦里啥都有。但这功能也不能说没用,对于一些静态水印、简单背景的情况,它还是能帮上忙的。只不过,别抱太高期望,多试试,不行的话,可能还得结合手动蒙版、画面仿制图章等传统后期手法,一点点精修。那工作量,简直是给眼睛上刑!我试过几次用PR的内容感知填充去水印,有的成功了,高兴得想跳起来;有的嘛,填出来的效果像被狗舔过,只能默默撤销,换别的办法。
说了这么多技术上的“去”,其实最治本的办法,是压根儿就别用带水印的素材!这话听着像废话,但道理是真理。想剪电影片段,最好是从素材源头上就找干净的。比如你自己有正版蓝光碟,那转码出来的素材当然是干干净净的。或者有些电影公司会发布无水印的官方预告片或者宣传片素材,这些是合法合规的,而且质量高。再或者,有些付费的素材网站,提供的素材也是无水印的。但问题来了,一来获取这些无水印源可能需要成本,二来你想要的那个特定片段,人家可能没有提供无水印的版本。而且,这又绕回去了,你得有渠道、有能力获取这些源。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电影片段,本身就是从某个平台或者某个版本录制下来的,带水印几乎是常态。所以,找无水印源,是理想状态,但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或者说,获取成本(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太高了。
实在没招了,所有技术手段都试过了,水印依然顽固地在那儿,或者怎么弄都破坏画面得太厉害,那怎么办?还有一种无奈的选择,叫做模糊处理。对,就是直接把水印所在的区域打上马赛克,或者高斯模糊。让水印变得看不清,但同时,这块区域的画面也变得模糊了。这招牺牲的是局部画面的清晰度,换来的是“没有”水印的假象。有时候,如果水印比较小,或者在画面中不重要的位置,轻度的模糊处理可能还可以接受。但如果水印很大,或者在画面焦点上,模糊处理就显得太敷衍了,整个画面的美感都会大打折扣。这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一种被迫的妥协。
所以你看,想干干净净地剪辑一段电影片段,去水印这事儿,哪有什么灵丹妙药?无非就是裁剪、遮挡、修复、找源,以及最后的无奈模糊,这几板斧轮番上阵,根据素材情况、水印位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耐心,以及对最终效果的要求,去选择最不坏的那个方法。有时候,可能需要几种方法组合着用。比如先裁剪掉边缘的水印,剩下的再用修复或者遮挡处理。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偶尔成功、然后又遇到新的水印,接着循环往复。
每次看到那些剪辑大神们做出的电影片段混剪,干净得就像从电影院银幕上直接抠下来的,我都会忍不住想,他们的素材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是他们的去水印技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还是他们有秘密的无水印 素材库?想想自己为了一个小小水印折腾半天,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某个精彩片段的经历,真是既佩服又有点点沮丧。
话说回来,这些水印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版权保护的体现。技术是工具,怎么用它,还得有点分寸。琢磨怎么去水印,更多是出于技术上的好奇和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但心里得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拿去商用或者大范围传播的。作为剪辑爱好者,在享受电影片段带来的乐趣时,多少也得尊重一下原素材的创作者和版权方。
所以,剪电影片段怎么去水印?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不像加个转场、调个颜色那样,有固定的步骤。它更像是一场侦探游戏,又像一场体力活儿,还得加上一点点运气。你得仔细观察水印的特征、位置、动态,然后调动你所有学过的剪辑和后期知识,一项项去尝试。裁剪行不行?遮挡盖得住吗?修复会不会把画面搞烂?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素材源?甚至最后,是不是只能忍痛模糊掉一部分?每一次去水印的尝试,都是对你技术、耐心和应变能力的一次考验。那些最终呈现出来的干净画面,背后都藏着剪辑者的无数次尝试、纠结和妥协。想想都觉得不容易。也许,下一次再碰到那个碍眼的水印,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开始琢磨:这次用什么招儿能把它给请走呢?这就是剪辑人的宿命吧,和那些小小的水印,斗智斗勇,永无止境。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