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想看,啥时候你会想动这个上下部分的脑筋?可能你拍了个竖屏视频,想发到横屏平台,结果两边黑乎乎的,看着贼难受,想在上下或者左右加点东西填补一下。也可能你就是想搞个分屏,上面放你的大头,下面放你玩游戏的画面,或者上面是采访对象,下面是TA展示的产品。再或者,你纯粹是为了追求那种电影感,非要在视频的上下留两道窄窄的黑边,显得逼格高点。总之,目的五花八门,但干的事儿,都是围绕着你原本的画面,在它上下的区域做文章。
拿最普遍的来说吧,加字幕或者文字说明。不是那种嵌在视频里动来动去的花哨字幕,是那种固定在画面 下方,或者上方,用来解释、补充信息,甚至只是放个标题或者你的ID。这事儿看起来容易吧?你就把视频扔进去,然后在软件里找个文字工具,打几个字,放到底下不就得了?

没那么简单!你直接放,文字是不是可能挡住画面里重要的东西?或者,你的视频 比例是16:9的,你想在下面加块黑底白字的区域,就得先把你的“画布”给撑大。对了,就是“画布”,在很多剪辑软件里都有这个概念。你的视频 画面就像贴在画布上的照片,画布比照片大,周围就有空余,你就可以在这些空余的地方,也就是上下或者左右的区域,填颜色、加文字、放图片,甚至再放视频。
所以,第一步往往不是直接加东西,而是调整你项目的“分辨率”或者说“画布尺寸”。比如你原始视频是1920×1080(全高清16:9),你想在下面加个100像素高的黑底区域放文字。那你的画布高度就得变成1080 + 100 = 1180像素,宽度还是1920。然后把你的原始视频放在画布的上方或者居中,把下方空出来。接着,你在下方的区域加一个纯黑色的“固态层”或者“背景”,把它的大小调整成1920×100,放在下方,最后在这个黑色层上面,再加你的文字图层。
这个过程听着有点像搭积木,一层一层往上叠。最底下的可能是背景色或者背景图层,然后是你的主视频 画面层,再上方可能是文字层、图片层、图形层等等。控制上下部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控制这些图层的位置、大小、透明度,以及它们在画布上的堆叠顺序。
我记得刚开始学那会儿,搞不清画布和视频 画面的区别,老是直接在视频层上面加文字,结果文字要么太小,要么挡画面,要么导出后模糊。后来才明白,得先给它留个地方,扩大上下的空间,才能舒服地把其他元素放进去。特别是处理竖屏视频放到横屏里去,左右两边,有时候也算广义上的“额外区域”吧。你要么裁剪掉上下一部分(损失画面!心疼!),要么就得接受左右两边有空,然后在那里做文章。最常见的填充左右空区域的方法,就是把原视频模糊放大,放在底层当背景,再把原视频缩小放在上面。看着还行,总比大黑边强点儿。
然后是分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剪辑 上下部分”——把一个画面分成上下两半,各放不同的东西。比如上方放你解说,下方放你操作演示。这比加文字条复杂多了,因为你现在有两个甚至更多独立的视频 画面需要同时管理。
它的原理也是基于图层。你需要把视频A放在一个图层上,视频B放在另一个图层上。然后呢?你需要调整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假设你要做上下分屏,各占一半。如果你的画布还是1920×1080,那你得把视频A和视频B都缩小一半高度,也就是1920×540。然后把视频A图层定位到画布的上方(Y坐标设为0),把视频B图层定位到画布的下方(Y坐标设为540)。
听起来很理性,像数学题对不对?但实际操作起来呢?你得考虑两个视频的比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怎么办?裁剪?还是留黑边?你还得考虑两个视频的内容怎么协调?上面说话的嘴型要不要和下面操作的节奏对上?两个视频的声音怎么混合?主次怎么分?哪个大哪个小?这些都是剪辑的细节,也是真正考验你功力的地方。
而且,不是所有软件都对分屏那么友好。有些入门级的软件可能提供一些固定的分屏模板,你只能套用,没啥自由度。但专业点的软件,比如Pr(Premiere Pro)或者FCPX(Final Cut Pro X),这些都是通过调整 图层的“缩放”和“位置”属性来实现的。你可以精确输入数值,也可以直接在预览窗口里拖拽、调整大小,配合参考线来对齐。
更高阶一点的分屏可能还要用到“遮罩”(Masking)。比如你不想简单地切个方块分屏,你想做个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分屏 画面。那就得在视频 图层上加一个遮罩效果,只显示遮罩区域内的画面。这个就更技术流了,需要理解遮罩的原理,形状、羽化等等。
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核心都是一样的:你正在重新分配和利用你视频帧的区域。上方是留白加信息,还是放另一个画面?下方呢?它直接影响观看体验。比如,字幕条的设计,颜色、字体、大小、出现的时机,都会影响信息的传达效率。分屏的布局,是上下均分,还是主次分明(比如上面大下面小),直接决定了观众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哪个画面上。
我以前做过一个美食探店的视频,想在下面加个滚动字幕条,放店名、地址、人均消费。结果第一次搞,滚动速度没调整好,快得像火车,眼睛根本跟不上;第二次,文字颜色选了个跟背景差不多的,根本看不清;第三次,字体太小,手机上看费劲。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才明白这些上下部分的细节,真的、真的能决定你视频的观感。那块看似不起眼的区域,利用好了是神来之笔,利用不好就是碍眼的存在。
还有那种为了追求电影感加黑边的。不是说加个黑边就变电影了啊!得看你的视频内容和风格搭不搭。纪录片加个黑边可能显得庄重,vlog加个黑边可能就显得怪异。而且黑边的粗细也很讲究,太宽压抑,太窄没感觉。这些都是剪辑师的“感觉”和构图功力在发挥作用。软件只是工具,怎么用它,用它做出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全看你脑子里怎么想,想让观众怎么感受。
所以啊,剪辑 视频的上下部分,绝不仅仅是技术操作那么简单。它包含着对画面空间的规划、对信息传达的策略、对视觉美感的追求,甚至是对观众注意力的引导。从最简单的加字幕条,到复杂的分屏联动,每一步都得花心思。你得考虑比例、考虑分辨率、考虑图层关系、考虑构图、考虑颜色搭配、考虑文字的可读性、考虑画面的协调性… 哎呀,说起来能说一天。
最终做出来的效果,是你技术和创意结合的产物。做得好,你的视频层次分明,信息清晰,甚至多了几分艺术感。做不好,那就是一团糟,元素乱飞,画面拥挤,让人看了就想划走。别小看这上下两块地方,它可是你展示剪辑功力,提升视频质感的重要舞台呢。多练多试,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那套“上下”玩法。别怕折腾,每一次搞砸都是在学新东西。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