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啊,你拍了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东西,最后要变成可能就几分钟的成品,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里头肯定有废话、有晃动、有焦点不准、有你想不到的杂音……一大堆垃圾信息。我们的任务,就是从这堆里头,像淘金子一样,把那些真正闪光、有意义、能推动叙事或者抓住观众眼球的片段给剪出来。
怎么剪?最最基础的,无非就是找到一段你想要的画面的起点和终点。这在行话里头,就是入点 (I点)和出点 (O点)。但难就难在,你怎么知道哪个点是“对”的?

这玩意儿,真不是靠死记硬背公式。首先,你得把你手里的这堆素材,来回看,来回听。别嫌烦。第一遍可能就是大致浏览,看看都有啥。第二遍、第三遍,你就得开始带着目的去看了。比如,如果你想突出一个人物的情绪变化,那你就得盯着他的表情、眼神,他说话的停顿,甚至他下意识的小动作。当他眼神“唰”一下亮了,或者嘴角不经意地抽动了一下,那可能就是你的入点或者出点。
同样,如果是拍一个动作场面,你肯定要找动作最干净利落、最有冲击力的瞬间。运动员起跳的最高点?拳头挥出去的前一刻?还是击中目标后的反弹?这些都可能构成你片段的剪辑点。
听,也很关键。别光盯着画面。有时候,一段对话的节奏,背景音里的一个突兀的声音,或者人物的一声叹息,都能告诉你,这里的片段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经常在剪辑的时候,把画面最小化,光听声音来定剪辑点。你会发现,声音的起伏和停顿,很多时候比画面更能指引你找到片段的边界。
具体的剪辑操作上,软件无非就那几样逻辑。主流的,比如Adobe 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Final Cut Pro,或者手机上的CapCut(剪映)、必剪啥的。方法大同小异:
1.导入素材:先把拍好的视频文件都拽到软件里。就像把食材都搬到厨房。
2.放到时间线:把你准备处理的素材文件拖到时间线上。这时间线就是你的工作台,所有剪辑操作都在这上面进行。长长的一条,上面显示着视频和音频的波形。
3.找到片段:这是核心步骤。你可以通过播放素材,用键盘上的“I”键标记入点,用“O”键标记出点。标记好一段后,把这段片段拽到下面的时间线上你想要的位置。也可以直接把整个长素材扔到时间线上,然后在时间线上播放,找到你不要的部分,用剪刀工具(或者快捷键C)“咔嚓”一下切开,再用选择工具(快捷键V)把切下来的不要的片段选中,按Delete键删除。
4.微调:初次剪切可能不够精准。你就得放大时间线,仔细看,可能得精确到帧(就是一秒钟里的某一幅画面)。鼠标点住片段的边缘,左右拖动,直到入点和出点恰好是你想要的那个瞬间。这个过程是磨人的,但往往是决定片段好坏的关键。有时候差一两帧,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你拍桌子,你剪到手接触到桌面的瞬间,和剪到手接触桌面后反弹一点,那个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别以为剪掉就完了。有时候你剪下来一个片段,看着挺好,但放到整个流程里,发现它跟上一个片段接不上,或者跟下一个片段不顺滑。这就涉及到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关系了。
节奏!对,剪片段不光是剪掉不要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节奏。长片段让人感觉悠长、沉静,适合铺垫情绪或者展示细节。短片段则能快速切换,制造紧张感、冲击力,或者表达速度。一段视频里,长短片段的交错使用,就像音乐里的快慢板,是构成节奏的骨架。
比如,你想表现一个人焦急地寻找某样东西。你可以先用一个稍长的片段表现他茫然四顾,然后突然切入一系列快速闪过的极短片段:特写他瞪大的眼睛,特写他翻箱倒柜的手,特写摔在地上的杂物,特写时钟快速跳动的秒针……每个片段可能只有一两秒,甚至更短。这种剪法,观众的心一下就吊起来了,跟着你一起紧张。这就是剪辑片段在创造节奏和情绪上的力量。
所以,剪片段不是简单的截取,它包含了你对素材的理解,对叙事的需求,以及对观众感受的预判。
还有一些常见的剪辑片段的坑:
“呼吸”不足:对话片段之间切得太死。一个人说完话,立刻切到另一个人。现实中人说话哪有那么无缝?总得有点反应时间吧?哪怕是极短的停顿,或者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保留一点点“呼吸”的空间,片段间的衔接会更自然。
切点尴尬:比如一个人正在迈腿走路,你“咔”一下切了,下一个片段他突然就到了另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举起杯子正要喝水,你切了。这种动作进行中突然中断的片段,除非你有特殊目的,否则会显得非常突兀和不舒服。尽量在动作的起点或终点附近切,或者利用镜头的切换来隐藏切点。
舍不得: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毛病。觉得某个画面拍得不错,或者某个镜头花了很多力气才拍到,哪怕它对整个视频没啥帮助,或者节奏不对,也硬是想留着。记住,剪辑很多时候是做减法。那些可有可无的片段,哪怕单看再精彩,放在一起不协调,也得忍痛割爱。该“咔嚓”就“咔嚓”。
所以,剪片段,表面看是技术活,按按键、拉拉鼠标。骨子里,它是眼力活、耳力活,更是心力活。你要用你的眼睛去“看”出片段的价值,用耳朵去“听”出片段的边界,最后用你的心去“感受”这些片段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节奏和情绪。
多练习,多看别人怎么剪,尤其是那些你觉得节奏特别好的视频。试着去模仿,去拆解,看他们在哪里切入,在哪里切出,每个片段大概多长。慢慢地,你就会建立起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力。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你会剪出很多糟糕的片段组合,很多不伦不类的节奏。没关系,推倒重来就是了。素材就在那里,时间线也愿意让你反复折腾。每次调整一个片段的入点或出点,每次改变一个片段的长度,再播放看看,感受一下。哦,这么切,感觉更紧凑了!哦,这里留长一点,情绪好像更能酝酿了!这种不断的尝试和反馈,才是让你剪辑片段越来越厉害的秘诀。
所以,视频剪辑怎么剪片段?找到那些有价值、能讲故事、能调动情绪的瞬间,用入点和出点把它们框出来,放到时间线上,然后像雕塑家一样,一刀一刀地把多余的、累赘的部分“砍掉”,直到留下最纯粹、最有力量的核心。同时,还要关注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连接,用节奏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细胞。这个过程,既需要技术的熟练,更需要感觉的敏锐和判断的果断。开始吧,拿起你的“剪刀”,去剪出属于你的故事片段!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