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的音乐怎么剪辑?新手保姆级教程,一学就会的核心技巧!

拿到自己录好的一段音乐,那种心情,就跟挖到一块璞玉似的,又激动,又有点手足无措。激动的是,这玩意儿是我的!是独一无二的声音!手足无措的是,这块“璞玉”吧,它……它带着泥,有裂缝,甚至还有点磕碜。那些唱劈了的音、弹错的弦、中间尴尬的停顿、还有老妈在客厅喊你吃饭的背景音……全都在里面。这时候,怎么把录的音乐剪辑这个问题,就从一个技术问题,升级成了一个“能不能让这块石头变成宝石”的哲学问题。

别慌,这事儿没那么玄乎。剪辑音乐,说白了,就是个手艺活儿。像个裁缝,也像个雕塑家。你手里的工具就是剪刀、胶水和砂纸,目标就是把那些多余的、不好的部分裁掉,把好的部分缝合得天衣无缝,再整体打磨抛光,让它闪闪发光。

怎么把录的音乐剪辑

你的“作坊”和“工具箱”在哪?

动手之前,你总得有个工作台吧?这就是剪辑软件。这玩意儿五花八门,从不要钱的到贵得吓人的,都有。

  • 新手村神器:Audacity 这哥们儿,完全免费,开源,功能还挺强。界面是丑了点,有点像上个世纪的产物,但人家朴实无华,该有的都有。 裁剪、拼接、删除、降噪 ,这些基本功它都耍得有模有样。对于刚上路,只是想把一段吉他弹唱或者翻唱作品里明显的瑕疵去掉的朋友来说,Audacity简直就是救星,装了就能用,网上教程一搜一大堆。

  • 苹果用户的“御用”:GarageBand(库乐队) 如果你用的是Mac或者iPhone、iPad,那恭喜你,你电脑里自带了一个超级好用的东西。库乐队界面漂亮,操作直观,拖拖拽拽就能完成很多操作。它不光能剪辑,还能玩虚拟乐器,自己编曲,简直是个小型音乐工作室。剪辑音频对它来说,小菜一碟。

  • 想玩得专业点?上DAW! DAW,就是数字音频工作站。像Logic Pro(苹果家的专业版)、Ableton Live、FL Studio(水果)、Cubase这些,就是专业音乐人的战场了。它们的功能强大到令人发指,剪辑只是其中最最基础的一环。如果你不光想剪,还想做混音、母带,想玩各种效果器,那迟早要踏入这个世界。但刚开始,别被它们复杂的界面吓到,我们就从最核心的剪辑功能用起。

开工!雕刻你的声音艺术品

选好了家伙事儿,咱们就正式开干。别管你用的是哪个软件,核心的思路和操作都是相通的。

第一步:导入,然后“看”声音

把你的音频文件拖进软件里,你会看到一条起起伏伏的波形图。这就是声音的“肖像画”。高的地方代表声音大,低的地方代表声音小,平的地方就是静音。这是你动刀子的第一依据。先别急着剪,戴上耳机,从头到尾,仔細听一遍。拿个小本本或者在软件里做标记,记下哪些地方是车祸现场,哪些地方是天籁之音。

第二步:大刀阔斧的“粗剪”

这是最爽快的一步。把那些明显录废了的段落,比如开头准备时的咳嗽声、结尾放下设备时的磕碰声、中间弹错重来的整段,直接选中,咔嚓,删除!就像砍掉树上枯死的枝丫,整个树形一下子就清爽了。别心疼,这些是彻头彻尾的杂质。

第三步:精雕细琢的“手术”

粗剪之后,留下的基本都是可用的素材了。但问题来了,素材之间怎么连起来?直接拼在一起?那听起来会像一个结巴,突兀又生硬。这时候,魔法就登场了。

  • 无缝拼接的秘诀:交叉渐变(Crossfade) 这是剪辑的灵魂!想象一下,两块布料,你不是把它们硬邦邦地缝在一起,而是在接缝处,让一块布料的线头逐渐编织进另一块布料里。 交叉渐变 就是这个意思。它让前一段音频的结尾音量慢慢变小(淡出),同时让后一段音频的开头音量慢慢变大(淡入),两者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重叠,你的耳朵就几乎感觉不到那个“切口”了。几乎所有软件里,你只要把两段音频稍微重叠一点,右键菜单或者工具栏里准能找到Crossfade或者 淡入淡出 的选项。这个功能,请务必掌握,它能让你的剪辑水平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 对齐节拍:让音乐“立正站好” 如果你录的是多条音轨,比如一条吉他,一条人声,那么 节拍对齐 就至关重要了。大部分软件都有一个叫“网格”或者“节拍器”的功能,它会把时间轴按照歌曲的节拍(比如4/4拍)划分成一格一格的。你可以把某句唱早了的人声,或者某个弹快了的和弦,像拖动积木一样,精准地挪到它应该在的那个小格子里。这个过程有点像玩节奏游戏,但当你听到原本乱糟糟的乐器和人声,瞬间变得整齐划一、富有律动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 处理那些烦人的“口气”:呼吸声与齿音 人声录音里,呼吸声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完全去掉吧,声音听着假,像机器人;留着吧,太大声又很干扰。怎么办?找到波形图上那些小小的、孤立的“鼓包”,那通常就是呼吸声。不要直接 删除 ,而是用“音量自动化”工具,把这一小段的音量稍微拉低一点。让它若有若无,既保留了真实感,又不喧宾夺主。同理,一些刺耳的“嘶”、“呲”齿音,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稍微压制一下。

不满足于“剪”,还想“锦上添花”?

当你把一首歌剪得干干净净、拼接得顺滑无比之后,你可能又有了新的欲望。能不能让声音更好听?当然可以!这就进入了混音的范畴,但有几个简单的操作,剪辑阶段就可以顺手做了。

  1. 均衡(EQ) :简单理解,就是声音的“美图秀秀”。觉得人声太闷?稍微提升一点高频。觉得贝斯不够厚重?稍微增加一点低频。它能调整声音不同频率部分的大小,让音色更清晰、更舒服。

  2. 压缩(Compressor) :这是个神奇的工具。它能把你声音里太大声的部分压小一点,太小声的部分提大一点,让整体的动态更平稳,听起来更有力、更“贴脸”。流行音乐里的人声,几乎都离不开压缩。

  3. 混响(Reverb) :想让你的干巴巴的歌声听起来像在浴室里、在教堂里,还是在空旷的山谷里?加点混响就行了。它能模拟空间感,让声音变得更立体、更具氛围。

记住,怎么把录的音乐剪辑,入门靠的是技术,但想做得好,靠的是耳朵和审美。多听,多练,多对比。别怕犯错,每个软件都有撤销键(Ctrl+Z),那是你最好的后悔药。大胆地去剪,去拼,去尝试各种效果。每一次操作,都是在和你自己的作品对话。慢慢地,你就不再是那个面对原始音频手足无措的新手,而是一个能点石成金的声音魔法师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664.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3-03-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