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剪辑怎么虚化背景这个事儿,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电影镜头,反而是我刚入行时,对着一个乱七八糟的采访背景抓耳挠腮的窘迫样。客户要“高级感”,可现场拍出来的东西,背后是人来人往,还有个碍眼的垃圾桶。那时候我就琢磨,这后期要是能像变魔术一样,把那些杂物都“糊”掉,该多好。
现在?现在这简直是基本操作。但说真的,要把这“糊”弄得自然、漂亮,像单反大光圈镜头直接拍出来的那种德味儿,里面的门道可一点不少。很多人上来就是给整个画面盖一层高斯模糊,然后把主体抠出来放上去……得,那效果,假得跟贴纸画似的,人物边缘一道圣光,别提多出戏了。

想玩好背景虚化,你得先明白咱们在模仿啥。我们在模仿的是物理景深。就是镜头对焦在一个人身上,离他近的、远的东西,都因为失焦而变得模糊,而且那种模糊,是有层次、有光斑(也就是所谓的焦外)的,不是死板的一片糊。
行,理论不多扯,直接上干货。我把这事儿分成几种流派,你看你属于哪个段位的。
一、硬核苦修派:蒙版+跟踪,一帧一帧盘出高级感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考验耐心的法子。主要战场在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或者After Effects这类专业软件里。
简单说,就是复制一层你的视频素材。下面那层,直接给它来个“镜头模糊”(Camera Lens Blur)或者类似的特效,千万别用普通的高斯模糊,那玩意儿太平了,没有灵魂。模糊的程度你看着办,稍微有点朦胧感就行,别一上来就拉满,那样会显得很闷。
然后,重点来了,处理上面那层没模糊的素材。你得用钢笔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蒙版,把你视频里的人或主体,一笔一笔地给圈出来。这个过程,行话叫“Rotoscope”,简称 Roto。是个纯粹的体力活,如果你的主角一直在动,那你可能就得一帧一帧地去调整蒙版的边缘。
是不是听着就想放弃?别急。
现在的软件聪明多了。比如AE 里的 Roto Brush(动态遮罩画笔)工具,你大概涂一下主体,它就能智能识别边缘,帮你省下大量功夫。PR 和 DaVinci Resolve 里也有类似的功能。但别指望 AI 帮你搞定一切,它总会在一些头发丝、衣服褶皱的细节上犯迷糊,这时候还得你手动去修。
抠出来之后,记得给蒙版边缘加一点羽化。这是关键一步!没有羽化,你的人就像硬生生剪下来贴上去的。羽化值不用太大,几个像素就够,让主体和模糊背景的过渡变得柔和、自然。
这套操作下来,效果是最好的,几乎可以乱真。但缺点嘛,就是耗时耗力,一个几秒的镜头,抠半天是常有的事。适合追求极致画质的完美主义者,或者……时间不值钱的你。
二、智能魔法派:AI一键出奇迹,效率拉满
技术总是在进步的,对吧?现在,AI 已经能帮我们处理很多以前觉得头疼的事了。
如果你用的是DaVinci Resolve Studio(达芬奇收费版),那你可太幸福了。它里面有个叫“Depth Map”(深度图)的神仙特效。你把这个特效拖到视频上,它会用 AI 自动分析画面的远近关系,生成一张黑白灰的深度图。白色代表离镜头近,黑色代表远。
有了这张图,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你可以精确地控制,只模糊画面中“远”的部分,而“近”的主体保持清晰。整个过程,几乎就是拖个特效、调几个参数的事儿,效果还出奇地好。这玩意儿简直是 Roto 苦手的救星,谁用谁知道。
当然,如果你用的不是达芬奇,也可以求助于第三方插件。比如 Boris FX 家族的 Continuum 或者 Sapphire 插件包里,都有非常强大的抠像和模糊工具。它们同样利用了 AI 技术,能快速分离主体和背景,并且提供了比软件自带效果更丰富、更逼真的镜头模糊模拟。缺点?贵。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用钱买时间,天经地义。
三、随心所欲派:手机App,年轻人的第一款虚化
“我就想发个抖音,搞那么复杂干嘛?”
我懂。现在大部分人剪视频,手机才是主力。那剪辑怎么虚化背景在手机上能不能实现?当然能。
以剪映为例,它早就把这个功能做成傻瓜式的了。你导入视频,点一下“智能抠像”,它就能自动把人像抠出来。然后你回到主轨道,选择“特效”,找到“模糊”分类,给背景轨道加上一个模糊效果。齐活。
甚至,剪映现在还有更直接的“人像虚化”或者叫“视频背景虚化”的功能,一键添加,AI 自动帮你完成抠像和模糊两步操作。
方便是真方便,但效果嘛,也就那么回事。
手机 App 的 AI 算法,在处理复杂边缘,比如飘动的头发、半透明的物体时,很容易翻车,出现明显的破绽。而且它提供的模糊效果通常比较单一,没什么质感可言。发个短视频图一乐,完全够用。但如果你想让作品看起来更专业,手机 App 暂时还给不了你那种细腻的质感。它就像是视频剪辑里的“美颜相机”,一键出片,但经不起细看。
最后,唠叨几句“术”之外的“道”
工具和方法都告诉你了,但我想说,剪辑怎么虚化背景的精髓,不在于你用了多牛的软件,或者抠了多细的图。
而在于克制。
很多人一做虚化,就恨不得把背景糊成一团马赛克,生怕别人看不出你加了特效。这是大忌。好的虚化,是为主题服务的,是用来引导观众视线的,不是为了炫技。有时候,一点点微弱的模糊,恰好能把人物从环境中剥离出来,感觉就对了。过度的模糊,反而会让画面失去空间感,变得压抑、扁平。
还有,别忘了光。如果你的主体和模糊的背景在光影上不匹配,比如主体是暖光,背景是冷光,那不管你的蒙版做得多完美,看起来都像是假的。有时候,给模糊后的背景稍微调个色,压个暗角,整体氛围就和谐多了。
归根结底,后期虚化只是一个补救措施。最好的“虚化”,永远是在拍摄时,用大光圈镜头,控制好物距和焦距,实打实拍出来的。那种光学素质带来的美感,是任何算法都难以完美复刻的。
所以,下次拍摄前,多想想。但如果前期真的没条件,那希望我今天分享的这些“邪道”,能帮你把片子救回来。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