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电脑里那个叫“剪辑学习”的文件夹,可能比我剪出来的所有成片加起来都大。里面塞满了各种剪辑视频的视频,从B站到YouTube,从付费课程到大神直播切片,琳琅满目,壮观得像个军火库。可问题是,我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收藏”,而不是在“学习”。
这种感觉,你懂吗?

点开一个标题,“三分钟学会电影感调色”,哇,那个封面,那个质感,简直了。收藏!再刷到一个,“大神都在用的五个转场技巧,学会了让你的视频丝滑到飞起”,哇,这个炫,这个酷。收藏!然后是“故事感Vlog的底层逻辑”、“PR/FCPX/达芬奇史诗级教程”……我的收藏夹,简直是剪辑界的学术殿堂。
但每当我真正打开软件,面对着一堆乱糟糟的素材,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那些收藏夹里的“屠龙技”,一个也想不起来。最后,还是用最原始的J-cut、L-cut,配上最普通的淡入淡出,磕磕绊绊地拼凑出一个平淡无奇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幻觉”。我们沉迷于观看剪辑视频的视频,仿佛多看一个,自己的技能点就自动+1。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进行一种“伪学习”,一种用观看代替实践的自我安慰。
我们得给这些剪辑视频的视频分个类,真的。
第一类,我管它叫“按键说明书”。这类视频,巨细靡遗,手把手教你。“首先,我们点击左上角的文件,然后选择导入,找到你的素材……”这种视频对于纯新手来说,是救命稻草,它能让你快速熟悉软件的界面和基本操作。但它的天花板也极低,你学会的只是操作一个工具,就像你学会了怎么用笔写字,但离写出好文章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你只是个操作员,不是创作者。
第二类,是“特效复制机”。这类视频往往最吸引眼球。“一分钟复刻《瞬息全宇宙》的炫酷转场!”“教你制作赛博朋克风的霓虹光效!”看的时候热血沸腾,感觉自己马上就能成为视效大神。你跟着他,点开同一个菜单,拖动同一个滑块,调出同一个骚气的颜色,然后呢?然后你的片子,还是你的片-子,透着一股子说不出来的别扭。因为那个特效,是长在别人视频的语境里的,你生搬硬套过来,就像给一个穿着古装的人戴上一块智能手表,不伦不类。这种学习,学的是“术”,是具体的招式,但你没学到心法。
第三类,也是最危险的一类,“成功学大师班”。“掌握这三个剪辑思维,让你马上接单接到手软!”“百万博主的视频节奏秘密大公开!”这类视频不教你具体操作,专门输出“思维”、“逻辑”、“认知”。听起来特别高大上,对吧?但很多时候,它们是正确的废话。它们告诉你节奏很重要,情绪很重要,故事很重要……可怎么把这些虚无缥缈的“感觉”落实到时间线上的一帧一格,它却说不清楚。你听完感觉醍醐灌顶,关掉视频,依然两眼一抹黑。
那我们到底该看什么?到底有没有真正有用的剪辑视频的视频?
有。绝对有。
它们是第四类,我愿称之为“思维解剖室”。
这类视频的创作者,他们不急着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花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会拉片,会把一个优秀的片段拆解开,告诉你导演在这里用一个快速的跳切,是为了营造紧张感;在那一处用了一个长镜头,是为了让观众的情绪慢慢沉浸。他们会讨论节奏感,但不是空泛地谈,而是把音乐的鼓点、人物的呼吸、画面的运动,都变成你可以理解和模仿的节拍。他们会聊情绪流,告诉你如何通过画面的组合、声音的设计,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什么时候该推向高潮,什么时候又该温柔地落下。
看这类视频,你可能不会立刻学会一个酷炫的技巧。但它会在你的脑子里埋下一颗种子。下次你再剪辑时,你不会只想着“这里该用个什么转场”,而是会思考“我希望观众在这里感受到什么情绪?”“这个镜头的目的是什么?”“我该如何通过剪辑来强化这个目的?”
这,才是从“术”到“道”的跨越。
我个人的转变,就来自于一次痛苦的经历。我曾经花了一整个周末,去复刻一个油管大神做的光剑特效视频。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参数,我都调得一模一样。结果呢?我的成品看起来就像一个廉价的儿童玩具在挥舞,而人家的,是绝地武士。我百思不得其解,反复对比,最后才发现,问题的根源根本不在特效本身。
人家的视频,在做特效之前,运镜、打光、演员的表演、甚至环境音,都充满了能量和张力。他的剪辑,是围绕着这种“能量”来做的。而我呢?我只是在一个拍得平平无奇的素材上,硬生生地加了一层“特效皮肤”。我的根基是松散的,再华丽的特效也只是浮在表面。
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剪辑,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环节。它是叙事链条上的一环,它需要和前期拍摄、声音设计、整体创意紧密相连。一个好的剪辑师,首先得是一个好的阅读者——阅读素材,读懂导演的意图,读懂画面背后的情绪。
所以,朋友,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收藏夹里塞满了各种剪辑视频的视频,不妨做一次断舍离。
把那些“按键说明书”式的视频,当作工具书,需要的时候再查。把那些“特效复制机”式的视频,当作娱乐片,看个乐呵就行,别太当真。把那些“成功学大师班”式的视频,当作鸡汤,偶尔喝一碗可以,但别把它当饭吃。
请把你的绝大部分精力,留给那些真正解剖思维、分享心法的视频。更重要的是,在看完每一个有启发的视频后,立刻关掉浏览器,打开你的剪辑软件。
去实践。去犯错。
去把你学到的那个关于“情绪铺垫”的理论,用到你上周拍的那个平淡的Vlog里,哪怕只改变一两个镜头的顺序。去把你听来的关于“声音设计”的思路,用到你那个只有环境声的短片里,试着加上一些你手机录的脚步声、风声。
你剪出来的第一版、第二版、甚至第十版,可能依然很烂。
但相信我,这个“烂”,比你收藏夹里那一万个“完美教程”,要有价值一万倍。因为这个“烂”里,有你的思考,你的挣扎,你的尝试。
真正的成长,永远发生在时间线上。那个闪烁的光标,每一次跳动,每一次切割,每一次拼接,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剪辑视频的视频。它无声,却最有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170.html